都是媒体惹的祸|报价¥12.50|图书,文学,散文随笔,中国当代,小品文,吴谷平
品牌:吴谷平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273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806766030
·条码:9787806766033
·版次:2004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标题越做越邪呼,版式越画越花哨,文章越写越漂亮……,媒体算是真的市场经济了,王婆卖瓜式地宣称“我这是面向企业(政府、VC等,想要什么说什么)的报纸”已经不起作用了,中央级大报照样招不来广告。今天的报纸需要的是“垂直”,要抓住某一特定领域的读者群,研究他们的需求,才能吸引他们,才能服务于他们,才能有钱赚。
媒体推荐
代序 吴谷平
愿做职业读书人
《文汇读书周报》一千期了。
一千期,十九年又五十三天,不长也不短的岁月。
纸已经发黄,铅字油墨的字迹开始模糊,套红的标题正在变淡。虽然《试刊号》上的“致读者”带有浓重的时代痕迹:“她乘着‘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东风来到你们中间,将为丰富您的生活作一点贡献”,但它也自豪地宣示,这是“第一份由新闻单位编辑出版的读书综合性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它是专为广大读书爱好者、尤其是青年同志出版的”,报纸每逢周六出版,四开四版,每期零售四分,全年订价二元一角六分。
一千期,十九年又五十三天,编辑记者换了几茬。负责创办并在创刊号上最先报道一万套洁本《金瓶梅》即将出版发行的记者谷泥——郦国义先生已另有高就;每周“书市漫步”的阿昌——褚珏泉先生已届退休,当时还是实习记者的徐坚忠对文汇读书周报情有独钟,转了一圈又回来主持编务。当年的帅哥靓妹朱伟、陆灏、郑逸文,如今已步入中年,各有所成。今天,又一批帅哥靓妹在这块读书人园地里默默耕耘……
一千期,十九年又五十三天,报纸的面孔也变了几变,如今十六个版,除了文史哲,还有经济、教育、科技、成长、阅读西方、图与文、新书坊……有人说不如从前,有人说丰富多彩,至少是更多地履行了创刊时的宗旨:“专为广大读书爱好者、尤其是青年同志”。
1992年1月4日创办的“书人茶话”专栏是读书人“自己的园地”。翻阅一本本合订本,有多少读书人在此“以文会友”:王元化、鲲西、魏明伦、吴小如、冯世则、金克木、谷苇、谢泳、舒芜、赵自、严秀、朱健、李辉、魏荒弩、钟叔河、宗璞、弘征、周振鹤、周劭、王学泰、金性尧、王稼句、黄裳、陈四益、施蛰存、冯亦代、李文俊、李庆西、范用、王梦奎、龚德明、止庵、魏绍昌、张中行、牧惠、刘厚生、陈平原、舒展、唐振常、钱定平、钱谷融、董桥、资中筠、章培恒、流沙河、朱正……正是群贤毕至、名人荟萃。
不经意间,翻到1996年1月6日的报纸,上面刊登着景文先生的“茶话”《作家罗斯的苦恼》。旧文重读,如品越陈越醇的普洱:
“偶尔看见一份1992年11月3日的法国《世界报》,上面刊登了一则记者约斯亚娜·萨维尼欧对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采访记,罗斯抱怨说:‘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就一本书认认真真地谈上一个钟头。我不知道全世界是不是都这样,反正我可以证实在美国、甚至在纽约是这样。”’
景文先生说,我“可以直接地证实在中国、甚至在北京是这样。认认真真地谈一本书,已属不易,还要谈上一个钟头!上哪儿去找这样一个人?问‘《红与黑》读过吗’,答日‘读过’,这已经不错;问‘《尤利西斯》读过吗’,答日‘翻了翻’,就属难能了;要说‘谈谈吧’,则顿时语塞。”
“罗斯所说的‘一个人’不是随便什么人,而是他的同行,像他一样的小说家。1985年秋,我在巴黎拜访过极受尊崇的作家于连·格拉克,他就慨叹道:‘如今作家见了面,从不谈书,而是问,昨天晚上的某某电视节目看了吗?现在连写书的人都不读书了。’”
……
编辑推荐
标题越做越邪呼,版式越画越花哨,文章越写越漂亮……,媒体算是真的市场经济了,王婆卖瓜式地宣称“我这是面向企业(政府、VC等,想要什么说什么)的报纸”已经不起作用了,中央级大报照样招不来广告。今天的报纸需要的是“垂直”,要抓住某一特定领域的读者群,研究他们的需求,才能吸引他们,才能服务于他们,才能有钱赚。
目录
关于“孙行者”的对联
子 健 陈寅恪的妙联
邓云乡 也说“孙行者”
唐振常 还是应听陈先生自己说
吴小如 释“行”
唐振常 说白话文对联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国学大师陈寅恪擅长于做对联。某年清华国学研究院考试,陈先生出题中有一道正是人名对:孙行者。当时无人能对,陈先生的答案是“胡适之”,一时传为佳话。陈先生妙联的第一个特点是自然而工整,孙行者对胡适之,天造地设,又顺手拈来,不仅字面上“工”,意思也铢两悉称。又如“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于湘乡南皮之间”,乃陈先生对自己思想学术的简明概括,以工整之对语,写出精辟之义理。陈先生妙联的第二个特点是大雅若俗。如“处身于不夷不惠之间,托命于非马非驴之国”,上联用伯夷柳下惠典,加一个“不”字,已含反讽义;下联用大白话,自有一种粗服乱头之美。又如“不能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讽刺科玄论战,讽刺《马氏文通》,以陈先生十年游学欧美第一流学府的资历,却不屑做时流论争的裁判,真乃“戏语足以空世,淡语足以玩世”也。抗战期间躲日寇飞机轰炸而写的“见机而炸,入土为安”;在岭南教书时而与官员戏言的“盖棺有日,出版无期”,都是冲口而出的奇对妙联。
对子做到通俗、精警,还不算是最高的本事。第一流的对子,出了上联之后,天下只有一个下联,这才真是一字千金了。清华研究院的学生有四位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有一天上课,陈先生对同学们说,“我送你们一副对子,上联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下联你们去想。”康有为的弟子是梁启超,梁启超的学生是清华同学们,这一点同学们都知道,但要对出同样气局高华的一联,却难了。陈先生的对句是“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指当时正任南书房行走的王国维,真可谓是对联中的绝唱。
读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虽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希望通过译作,能欣赏到外国文学作品特有的韵味,领略到外国文学作品别具一格的情调。问题是,原作的韵味和情调与原作的形式紧密结合,一旦改变了语言形式,原作语言要素所蕴涵的异国情调(包括异域的文化、风情、习俗、审美习惯等等),便有可能丧失。若生硬地照搬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读者有时又看不习惯,难以接受;若来一番彻底的改造,完全归化,以中国读者熟悉的形象、表达手段取而代之,又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如何处理这个矛盾,许多读者提出了自己宝贵的见解。陕西省气象局的岳冬红读者认为,“译外国文学作品,应保留其异国情调。想当初读《飘》,那位老黑奴的一个‘俺’字,叫人顿生厌恶。过度的‘汉化’,会削弱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南京交通广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