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反大片”模式突出重围
天地真大,人真小。如何自处?
《白银帝国》全片一开始,郭影帝便背着手面对茫茫大漠,问出了如上的哲学命题。后来的剧情证明,这位伪纨绔子弟不但穷时独善其身,还很强大地“兼济天下”几十年。
而我,满脑子想的却是:市场真大,国片真小。如何自处?
这个暑期档,国片市场很热闹,各种类型似乎都来全了,并且香港内地一家亲。但我只有再次涌起对港片的无限哀悼,那些曾经感动了我们,取悦了我们,震惊了我们的影像,已经消失不见。一度两岸三地电影人各具特色、划海而治的三足鼎立局面,就这样被打破。九七之后,再无港片。而内地电影正沉浸在类型化、商业大片的种种迷思中无法自拔。正因如此,我们既想看到又怕看到这部大制作的台湾导演之作。
晋商。大院。家族。父子。姚树华导演实在很有勇气,首执导筒便敢于选择这样一个高危题材。前有“第五代”的桂冠泰山压顶,后有“宅门剧”的口碑热力赶超。因此,在影片中,我们一直看到一种固执,固执地抗拒“后殖民”化,抗拒电视剧化,而另辟蹊径地展现出一个老人对于往昔燃情岁月的浓浓乡愁。
影片的画面着实令人惊喜,虽然是商业片导演们拍惯了的大场面、大风景,却在宏大中透出一股台湾片特有的淡定来,令深宅大院终于有了几分烟火气。全国分号齐聚一堂盘点以及北京急援天津分号两场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女性导演的微观视角这时方显出它的独到魅力。虽然表的是场面,拍的却是物欲,流年中的琐碎和嘈杂,凝结在珠身油亮的超长算盘上,凝结在运银车留下的深壑浅辙里,凝结在种种平日里把玩、经受过千遍的物品身上,说它厚重,却总归是俗物,说它轻贱,怎么也找不到立场。
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应该拍成恩怨情仇,百转千回,至少也要电视剧般峰回路转。但我看来,完全不同于电视剧的人物和戏剧逻辑恰恰是无比正确的选择。金士杰扮演的天津票号掌柜与妓女的爱情故事虽然意犹未尽,但细想想,也正是金士杰那句“你毁了我”,仿佛一把刀,干净利落地斩断了剧情上所有洒狗血和恶俗化的企图,戛然而止的力量大于一再诉说。
张铁林仍然一副皇上做派,却在儿子面前多了很多优柔寡断,这个白银帝国的大当家居然出乎意外不是个秦始皇式的人物,反而更多算计和小聪明,并且充满中庸之道和深谙厚黑的中国式经商哲学;郭影帝一反常态,纯情到底,并且竟然在很多个镜头的瞬间酷似华仔,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终于找到了自处的方式,只是这全部的力量竟源自一个交代不清的女人,多少强人所难;在笔者看来,郝蕾的角色恐怕是为了强拉出一条感情线而设置的一处败笔,郝蕾的表演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人物本身。退一万步讲,纯男人戏有何不可?
走出影院的时候,并没有破口大骂。毕竟是一份怀着认真的态度,执着的讲述,较真的精神交出来的作业,作为阅卷人的我们,也该感到一些欣慰吧。
(文/Crazy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