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跳脱华语片语境的用心之作
《白银帝国》讲述了清末年间山西票号“天成元”家族的传奇故事,乍看上去这应该是一个关于金钱的题材,这样的故事往往这样开展,片中的大小角色围绕着利益角逐,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于是戏感也就在这些不断对立、激化的矛盾中蔓延开来,从而通过充满张力的叙事引发观众的观影快感。然而,导演姚树华在处理这个故事时,避谈金钱的“重要性”,全片将大部分的笔墨铺陈在胸怀“仁义”的康三爷身上,他对于人生的抉择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是全片的灵魂与精髓所在。纵观当代华语影坛,尤以大片为甚,大部分电影或者宣扬厚黑学,或者处心积虑演绎如何胜者为王,而《白银帝国》以商业题材不言金钱之事,也正是这部影片在这个层面高人一筹的地方。
作为姚树华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来说,《白银帝国》在镜头语言方面稍欠火候,大量的叠化手法以及剪辑的硬伤难免会影响叙事的流畅,但是总体看来,《白银帝国》营造了一个观赏性较强的视听过程。首先,影片有足够的噱头,票号行规、人事的细致再现,以及康三爷与继母之间的非分之情,都足以满足观众对奇观的窥视欲望;其次,导演姚树华对于真实的再现精益求精,片中的服饰道具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真正的古董,各位演员在表演方面也拿捏得相当到位。
有趣的是,影片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展开叙述的,可以说这个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编剧、导演的视角相重合的,而作为影片改编者之一的姚树华在创作过程中,将自身的视野代入到这个视角中,从而也势必影响影片故事的侧重点以及终极诉求。姚树华长年旅美的经历显然影响了她对于这个旧时代的中国故事的诠释,她很轻松地跳脱出华语电影的惯有语境,并且赋予了这个故事以西方式现代化的转变过程。很多人将《白银帝国》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进行比较,尽管在《白银帝国》中的确包含着类似于“第五代”的母题,比如父子对立、乱伦主题等,但是《白银帝国》的处理方式并非“第五代”式的弑父娶母,影片的落脚点通过康三爷与父亲对立所表现出的个人追求以及他与杜筠清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向往。而这一点和导演的西方思维和经历无不有关。
《白银帝国》在宣传中打着“中国华尔街”的旗号,显见也是为了迎合这个唯金融是瞻的时代的社会心理。在首映礼上,导演姚树华曾提及希望处于金融危机现状中的大家能够通过这部影片获得一些反思,而这句话才是她的主旨,是与她改编、执导这部影片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在这个人人崇尚黄金的时代,又会有多少人停下匆忙的脚步驻足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