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盗版为什么变成了一门超级生意
花钱获得某些影视、文字作品的版权授权,然后与律师结盟,广泛搜集网吧、网站、酒店、KTV等运营企业的侵权证据,批量诉讼,迅速暴富。这条生意链怎么走下去?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早已习惯了免费阅读、听音乐、看视频,网站、企业也习惯于互相转载免费的内容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想靠打击盗版发财无异于和“全民为敌”。
但就是有这么一种公司,可以仅仅花2万元获得一个作者的文章版权,却靠到处起诉侵犯该作者权利的网站获得高达400万元的收益。据说,一家十个员工的打盗版公司,高峰时每天的现金流可以有几十万元;还有一种公司,将打盗版的生意模式进一步延伸:通过与律师合作,向代理商销售网吧或城市的维权权利金,收入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
总而言之,这些靠打盗版发财的公司套路很简单:先出钱买断某些内容的版权授权,接着联系全国各地比较空闲的律师,以打赢官司,收益对半分成来争取律师成为其下级代理,不但省了律师费,前期的取证、公证、诉讼费等成本支出也都转嫁给了律师。它们为了降低维权成本,往往一次性批量诉讼,集中维权,再想办法促成被起诉方同意和解,以迅速获得和解费用进行下一场诉讼。每件案子和解或者判罚金额不高,但以成百上千计,总额惊人。换句话说,这些公司走的是“长尾路线”。
“但是,打盗版不是目的,版权生意的真正出路还是正版版权得到市场的尊重和接受。”一位从业人士告诉《创业家》。
生意经:打,是为了不打
钟超军已经不大愿意谈起跟北京三面向版权代理有限公司之间的故事,现在他就职于上市公司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但他不得不承认,作为参与者,同时也是旁观者,他见证了中国职业打盗版团队如何通过打盗版大发横财的历史,尽管那只是短短的几年,但足以改变中国知识产权的维权生态。
2005年,钟超军在坐落于九省通衢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专业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向。此时的他已经是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专业营销管理网站的专栏作家,对营销管理的理解和优秀文笔让其发在网络上的200多篇文章被各种网站转载,平均每篇文章转载网站达上百个。但忽然间,他的生活却被一封邮件改变了。
一天,他习惯性地打开电子邮箱,收到一家名为北京三面向版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启智发来的邮件,对方称看到他在网站上的文章,非常精彩,希望帮助其集结出书云云。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集结出书这是写字的人最乐意做的事。欣喜异常的钟超军按照对方的要求发过去了身份证复印件,并在2005年3月1日签订了一份《委托汇编与版权转让合同》,合同期为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