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堂养生百草:消食活血、化痰止咳篇(国医堂养生白草丛书)
分类: 图书,健身与保健,养生,
品牌: 张瑞贤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1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633853
·条形码:978780763385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医堂养生白草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国医堂养生百草:消食活血、化痰止咳篇》的作者张瑞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教授、《家庭中医药》主编。
媒体推荐让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百草、了解百草,从而科学利用百草养生,通过运用中医百草养生的方式来调养自身,使机体阴阳平衡、五脏调和、气血畅通,最终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编辑推荐《国医堂养生百草:消食活血、化痰止咳篇》: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专家主编,内容权威可靠。
2.四色铜版全彩印刷,图片精美。
3.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介绍养生百草的动植物名称及中药名称,全面介绍中药的性味归经、产地等信息。
4.丰富的四季药膳养生方法,为你提供简便的养生路径;辅助经方名方,古为今用,展示中药神奇疗效。
目录
序
中药鉴别方法
中药炮制方法
中药服用方法
消食药
山里红(山楂) 10
大麦(麦芽) 12
粟(谷芽) 14
鸡矢藤(鸡矢藤) 16
耳叶牛皮消(隔山消) 18
新疆阿魏(阿魏) 20
温里药
荜茇(荜茇) 24
肉桂(肉桂) 26
姜(干姜) 27
丁香(丁香) 28
茴香(小茴香) 30
胡椒(胡椒) 32
高良姜(高良姜) 34
花椒(花椒) 36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刺儿菜(小蓟) 40
蓟(大蓟) 42
地榆(地榆) 44
槐(槐花) 46
侧柏(侧柏叶) 48
白茅(白茅根) 50
羊蹄(羊蹄根) 52
化淤止血药
三七(三七) 54
茜草(茜草) 56
水烛香蒲(蒲黄) 58
降香檀(降香) 60
收敛止血药
白及(白及) 62
裸花紫珠(紫珠) 64
莲(藕节) 66
棕榈(棕榈) 68
温经止血药
艾(艾叶) 70
姜(炮姜) 71
活血化淤药
活血止痛药
川芎(川芎) 74
延胡索(延胡索) 76
温郁金(郁金) 78
姜黄(姜黄) 80
没药树(没药) 81
卡氏乳香树(乳香) 82
活血调经药
密花豆(鸡血藤) 83
丹参(丹参) 84
红花(红花) 86
番红花(西红花) 88
桃(桃仁) 90
益母草(益母草) 92
毛叶地瓜儿苗(泽兰) 94
月季(月季花) 96
凌霄(凌霄花) 98
卫矛(鬼箭羽) 100
活血疗伤药
苏木(苏木) 102
槲蕨(骨碎补) 104
麒麟竭(血竭) 106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
白芥(芥子) 110
桔梗(桔梗) 112
旋覆花(旋覆花) 114
小毛茛(猫爪草) 116
湖北贝母/川贝母
(川贝母) 118
浙贝母(浙贝母) 120
白花前胡(前胡) 122
胖大海(胖大海) 123
青秆竹(竹茹) 124
青皮竹(天竺黄) 126
青秆竹(竹沥) 128
苔虫(海浮石) 129
青蛤/文蛤
(海蛤壳) 130
魁蚶/毛蚶
(瓦楞子) 132
昆布/海带(昆布) 134
止咳平喘药
款冬(款冬花) 136
山杏(苦杏仁) 138
对叶百部/直立百部
(百部) 140
紫菀(紫菀) 142
紫苏(紫苏子) 144
桑(桑白皮) 145
枇杷(枇杷叶) 146
银杏(白果) 148
紫金牛(矮地茶) 150
罗汉果(罗汉果) 152
开窍药
林麝(麝香) 156
龙脑香(冰片) 157
白花树(安息香) 158
“本草纲目附方”用药剂量对照附录 160
……[看更多目录]
序言序
草木虫食谷是中医养生的本源,中华的国医素有“食药同源”之理念食物的性能与药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内容,并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这对我们当代人在日常生活保健中运用百草养生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本书旨在让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百草,了解百草,从而科学利用百草养生,通过运用中医百草养生的方式来调养自身,使肌体阴阳平衡,五脏调和,气血畅通,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本草正名:主要依据《本草纲目》等文献。
本草药方:主要参考多种中医药学的谱济方及历史文献,其中有验方和奇方等。中医药方主治病症分类包括内科、外科、男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
药膳养生:主要参考历代养生的中医药学文献,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养老奉亲书》,元代饮膳大臣忽思慧著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到明清时期饮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现,并出现了一些野菜食疗类著作,扩大了食物来源。如《本草纲目》和明末宫廷插图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等重要文献。它们包括了中药本草的使用、药方的使用、炮制技术,总结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药使用、养生保健、食疗的科学方法,这就是编写此书的意义所在。
文摘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