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生活(Active Life)

分类: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崔卫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25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300048978
·条形码:978730004897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Active Life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积极生活》涉及了从诗歌、电影到政治、伦理的宽广领域,讲述了这样—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结构与生活故事:海子、王小波、阿伦特、伍尔夫、波伏娃、塔尔柯夫斯基、克里玛、赫伯特、哈维尔等。在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名字背后,提示这两个互相依存的精神维度:一方面,是建设我们身处其中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建设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两者不可偏废。
作者简介崔卫平,女,江苏盐城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研究领域:政治哲学、电影和文学理论、先锋诗歌,包括当代中、东欧政治文化、文学。著有《带 伤的黎明》、《看不见的声音》、《我见过美丽的景象》,译著有《布拉格精神》,编著有《不死的海子》。
媒体推荐书评
我们几乎在说任何一句话时,都不能不是腹背受敌的。在刚刚表达完思想的第一秒钟内,就会产生一个念头:需要另外一篇文章,来表达与其相反的意思。
——崔卫平
编辑推荐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搞文学理沦出身的评论家,崔卫平的文字竟丝毫显现不出性别的特征;“性别”只是一个地要展开论述的话题。在她的文章中,也没有多少“多愁善感”、“寂寞无助”、“自我分裂”,“美德与品性”、“爱与死”之类的话题;当然,这并不排除她用这样的眼光去审视别人,去接纳别人。我们在前面说了那么多有关“欲望”,“诱惑”,“富有感情”的话,但在崔卫平的作品中,你却丝毫感受不到“浪漫主义”的东西,更看不出她想表现个人的“孤独本能”对社会束缚的反抗.看不出她想“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罗素语)——对她来说的“功利”只有一点,这就是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关注社会的公共领域,并在对正常的政治生活”的投入中,最大可能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实现自己的最高品质。
所以,“智性与情欲”的冲突,对“实际的现实”与“作品的现实”的区分,以及她所论述到的“良心的反抗”与“公民的反抗”的不同,在她的作品中,也就都表现为一种“社会反抗”与“自我反抗”的不那么和谐的双重奏。
目录
请将这当做一个沉默的呼唤
第一辑 在虚构和现实之间
阁楼上的疯男人
从另一端托起世界的天平
为什么是荷马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沉默和言语之间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除非你一遍遍将这些句子吟诵出来,否则不会体会到其中声音的均衡,内涵和美。其中每行足足有六个音步,这在汉语诗歌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十分少见的,正是这种拉长了的瞬间成了那种超载情绪(向往、失望、从失望中再度抬起头来)的运输工具,它是逐步、缓慢地释放的。阅读中为了能够一口气将这样的句子读出来,读者不得不进一步拖延每一个音步所停留的时间,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无限延长的幻觉。同时,四行一个小节。上下行之间音步的整齐对应以及押韵在这里也发挥了汲大的作用:它们属于人为的因素,但恰恰是这种人工装配性的东西从整体上造成另一种时间和空间,组成了诗歌自足的世界,它们将那些沉重负载的情感清晰可闻地呈现在这里,在此时此刻,如同悬挂在人们面前,成为可以触摸,可以观照的对象,从而摆脱了原先存在于人身上的那种压迫性,使人获得解放和自由之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奢侈的精神享受了。在郭路生和谐优美的多音步格律中,原本是晦涩的东西得到澄清,郁结的东西得到释放。诗人林莽曾追忆道:“在我们空旷的精神世界中,是他的诗歌为我们洒下了一线温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