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律学——2009

分类: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作者: 郭继鸿等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1711409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心律学》由国内著名专家主编,业内专家执笔,反映心律学的最新进展,主要内容为该学术领域的新进展、规范化问题,特色为新颖、实用。同时兼顾每年度的“中国心律学论坛”大型会议用书。每年一种,适合于心血管以及相关专业医务工作者阅读。
《中国心律学2009》已囊括2009年刚见诸于文献、期刊最新指南的解读、最新公布的循证医学的结果与结论,以及年初刚推出的猝死预警的新方法。直击前沿、紧跟最新,这是《中国心律学》的另一特色。
目录
第一篇 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
交感神经重构
心脏晚钠电流
心脏的HCN通道
心房肌细胞IKur通道
心肌细胞钙火花
心肌M细胞:从基础到临床
心脏不应期
心室颤动发生机制的进展
机械性心律失常
冠脉灌流的心室肌楔形模型的制作
第二篇 心电学新进展
21世纪心电图在临床与科研中的作用
心率减速力测定
Tp-Te间期
碎裂QRs波
室性心律失常风暴
心电图判断房性心动过速起源的流程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进展
aVR导联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新认识
心肌梗死心电图
左主干病变心电图
aVR导联判断梗死相关冠脉的新作用
心肌病心电图的现代认识
窄而高的QRS波是否是猝死新的预警指标
第三篇 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与防治
推动AED进程降低国人猝死
AED的原理与应用
穿戴式除颤器
室颤新概念:顽固性室颤
早期复极变异
应激与猝死
运动员猝死
OSAHS与猝死
低血钾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TWA在猝死预警中的评价
ICD一级预防的新理念
ICD新纪元:无痛性治疗
ICD的误治疗与处理
不进行ICD除颤阈值测试的新观点
ICD的随访与管理
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
右室流出道、左室乳头肌与心室颤动
第四篇 心脏起搏器技术与应用
间隔部起搏
希氏束部位起搏
无导线心脏起搏
双腔起搏器不同类型的计时系统
生理性起搏治疗
闭环式频率自适应起搏器的特点
频率自适应起搏器的研制
心室率稳定功能
AV间期的自动优化
起搏系统感染:日趋严重的临床问题
第五篇 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房室同步不良
左房室间期
CRT起搏器置入技术难点解析
CRT治疗有效性的判定
CRT治疗无反应的常见原因
CRT在心衰伴房颤患者的应用
CRT治疗时房室传导的思考
CRT治疗有争议的问题
CRT还是CRT-D
左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监测与预警新技术
第六篇 心脏生理进展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再认识
室速的分子消融
肺静脉电位
希浦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
折返机制
不适宜性窦性心动过速
不典型心房扑动
心外膜旁路
窦房结与房室结结周神经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七篇 心房颤动的现代治疗
心房颤动2009
房颤心房重构机制的探讨及意义
房颤的冷冻消融
心脏脂肪垫消融治疗房颤的利弊
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再认识
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导管消融
CFAE电位
房颤导管消融后的相关房性心动过速
房颤导管消融后的P波改变
炎症反应与房颤
心肌纤维化与房颤
OSAHS与房颤
心房顿抑的老问题与新挑战
第八篇 遗传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基因诊断
ARVC 2009
ARVC基因学与机制
Brugada综合征20年进展
Andersen-Tawil综合征
心房颤动的遗传学进展
第九篇 心律失常的物治疗
心律失常治疗须知
决奈达隆
If抑制剂:伊伐布雷定
钙通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非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心房颤动治疗的新型药物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热点问题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第十篇 指南解读与其他
《2008年ACC/AHA/HRS心律失常置入装置指南》解读
解读“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
《2008年中国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解读
《2008年ESC急、慢性心衰诊治指南》心脏器械治疗解读
再论Tako-Tsubo心肌病
运动性晕厥
心率与冠心病
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室缺封堵术并发心脏传导阻滞
放射防护
磁导航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书摘插图
第一篇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
已有大量的资料证实,自主神经参与了人体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发现,随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和重构,心脏同一区域的自主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坏死和重构。心脏交感神经出现形态学和功能学两种类型的重构也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一心脏的自主神经
心脏具有精细完备的自主神经解剖学及功能学网络,该网络对心脏具有独立的局部调节与控制作用。熟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及功能特征对了解这一作用十分重要。
1.心脏的自主神经支配心脏接受来自大脑,脑干或脊髓低级中枢发出的交感神经支配,解剖学称其为第一级神经元,又称节前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位于脑干和脊髓的胸4或胸5段,发出的支配心脏的神经称为节前交感神经,其穿过白交通支进入交感神经干,终止在第二级周围交感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后者又称节后神经元,其位于颈上、颈中神经节和星状神经节内。节后神经元发出的节后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组成心脏神经丛。心底部的神经丛有7个亚丛,1个支配右室,3个支配左室,3个支配心房,神经丛含有神经元约800个,节后交感神经在心脏神经丛再发出分支进入心脏(图1—1—1)。到达心脏的交感神经广泛分布在心外膜表层,并伴随冠脉进人心肌内部,沿心肌细胞的长轴定向分布,最后终止在心内膜。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特点是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迷走神经的心脏支是节前神经纤维,到达心脏神经丛或心内神经节后,与这些部位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并发出节后神经纤维,节后神经纤维再沿心脏表面穿过心室肌到达心内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