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那些事儿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山东商报》编
出 版 社: 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100000版次: 1页数: 231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84300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徜徉自山黑水,追寻齐鲁文化,探究历史深处,展现民族精神。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人闯关外,白山黑水养育移民;孔孟裔出长城,齐鲁风
韵扎根北疆。
——刘德龙(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漫漫闯关路,自强民族魂。
——王进业(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闯关东”三个字包含着多少代山东人的悲苦、希望和奋斗。今天。虽然闯关东的人潮已经成为遥远的影像,但这段历史却不能被忘记。《山东商报》发起的“追寻闯关东之路”大型策划,不仅唤回了人们那遥远的记忆,还促使人们去思考、探寻闯关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原因及其历史价值,更能够让我们从这段历史的回忆中感受到山东人那坚韧的意志品格和博大的胸怀。
——马广海(山东大学教授)
齐风鲁韵孕育了山东人“敢闯”的精神,白山黑水浮现着山东人“能闯”的气魄。
——仝晰纲(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内容简介
两个世纪以前,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席卷了山东,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自己的双腿,开拓出了一条充满艰辛血泪的“闯关东”之路。多年后。当时光渐渐地冲淡了这段历史。一群流淌着山东人热血的东北人,再次悄悄地回到了山东这块土地上,他们用坚定而执着的信念。为自己的父辈、祖辈寻找着当年的故土,向人们展示了那些鲜为人知的闯关东故事。“闯关东”是贫苦民众与命运抗争、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是一种倔强、顽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目录
引子
关东大地的山东印痕
张宗昌与历史上的闯关东高潮
张作霖副官的闯关东之路
大连:闯关东者的偷渡金三角
沈阳:写满闯关东印迹
长春:锁不住的“柳条边”
旅顺周家崴子:山东人建立的百年村落
哈尔滨:“山东村”的现代生活
闯关东的胶东商人
老金沟的那些人,那些事
历史上的“朱开山”
放山老把头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漠视这段历史对不起祖先——高满堂评说“闯关东”
百年记忆闯关东
长白山下的红色家族
“胡子”的真实故事——座山雕副官回忆闯关东
结拜兄弟携手闯关东
百年寻根情
划着舢板闯关东
家谱记录关东往事
寻根忆关东
艰难垦荒建尚志
为破“魔咒”闯关东
闯关东世家
改变一生的闯关东
挑着孩子闯关东
被日本人骗到东北
在关外织袜子的日子
为了爱情闯关东
生死别离闯关东
酸甜苦辣的关东生活
把青春安放在关东
东北林场,我的青春纪念地
林场中的地狱和天堂
东北黑土地的养育
老爸“闯关东”,儿子“闯山东”
最后一代“海南丢”
躲避迫害闯关东
东北是第二故乡
后记
书摘插图
张宗昌与历史上的闯关东高潮
张宗昌曾经是军阀混战时期,在全国数得着的大军阀之一,多年来始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直到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占领北京城后,始终跟着张作霖打天下的张宗昌总算是立起了自己的山头——一举占据了河北、山东以及江苏的部分地区,当起了土皇帝。正是这位土皇帝的出现,让整个山东大地上掀起了一股闯关东的高潮,那么他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发了这次闯关东的高潮的呢?
张宗昌是山东掖县人,少年时代为了生存才前往关外讨生活,结果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闯,却闯出了一个“狗肉将军”。应该说,山东移民大批地进入东北三省,与这位“狗肉将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真正影响张宗昌闯关东的,则是他的母亲祝氏。
张宗昌的母亲祝氏,年轻时也算是女流中的一个人物。她生得体躯高大,健壮结实,诨号“大脚”,是当地有名的“女光棍”,曾只身闯关东,跑遍三关六码头,见多识广,后来回到家乡,自称“黄二仙姑”附体,干起巫婆行当,自此人称祝巫婆。
事实上,祝氏“闯关东”是纯粹属于候鸟式的闯关东——每年开春,祝氏就会从山东掖县老家前往东北三省,而当到了冬天的时候,祝氏又会回到山东掖县的老家过年。这种“候鸟式”的迁徙方式,在“闯关东”的移民大潮中并不少见。
一般来说,这种候鸟式的闯关东者,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身怀一技之长,而且对于故土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显然,祝氏对于故土有着一种无比的眷恋,而这种眷恋,也传给了她的儿子张宗昌。
祝氏在闯了几次关东后,许是厌倦了这种生活,于是不再闯关东,而是留在了当地,做起了巫婆。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中,尤其是在农村,由于医学科技并不发达,因此每当有人生病,大多是寻找当地一些比较有名的巫婆去给病人治病。因此,祝巫婆靠着给人治病驱鬼画符,勉强可以填饱肚子。
而这个时候,张宗昌也逐渐地长大成人,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在祝巫婆的默许下,他开始跟着山东地区的土匪混生活。_直到了十六岁,时值沙俄侵略东北三省,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因此不少闯关东的山东人,都被招进了筑路队。得到消息的张宗昌在母亲大力支持下,和一群老乡一起,前往东北三省修筑铁路,一度流落到了海参崴附近。
毫无疑问,翻开张宗昌的发迹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当年他闯关东的经历,对于他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时值光绪年间,此时的大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下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因此土匪横行,尤其是在地广人稀、森林茂密的东北三省,大大小小的胡子帮会不计其数,张宗昌又是一个自幼好斗的人,加上他曾经在老家地区做过土匪,因此做起胡子来也算是轻车熟路。
在当了一段胡子后,张宗昌再度回到了山东老家,不过回到老家的他,依然是吃胡子饭,自己拉起了一支部队做起了土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张宗昌已三十岁,趁着辛亥革命的浪潮,拉队伍投靠山东民军都督胡瑛。不久,即随军到上海,在陈其美部下任光复军的团长。
1913年,张宗昌升任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二次革命时,江苏是国民党人讨袁的主要省份,张宗昌第三师被派往徐州防御袁世凯南下的北洋军。然而,张宗昌却在前线倒戈,投降北洋将领冯国璋,从此成为直系之一部。1916年11月,冯国璋出任代理总统,张宗昌则任侍卫武官长。1918年,张宗昌又出任江苏第六混成旅旅长,随张怀芝赴湘参加对南方军队的作战,结果大败而逃,改任暂编第一师师长。1921年,张宗昌又奉命率部入江西,与江西督军陈光远交战。结果,在吉安地区被陈光远打败,所部也被陈光远解散,张宗昌在江苏已无立足之地,只得只身北上直隶省城保定,投靠直鲁豫巡阅使曹锟。曹锟本想收留张宗昌,但吴佩孚等将领容不得这位土匪出身的师长,一怒之下,张宗昌和曹锟手下一名失意军官许琨,远赴奉天投靠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由直系转到奉系。
通过张宗昌的这些经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宗昌是一个首鼠两端的小人,叛变倒戈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张宗昌也有着他自身的精明,每一次的倒戈,都使得他获益匪浅,可见他对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判断,有着过人之处。
张宗昌最初闯关东做土匪的时候,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后来,这段表面看似平淡的“闯尖东”履历,却成了张宗昌走向“山东省主席”的垫脚石。
在叛变到奉系之后,张宗昌要从头做起,毕竟对于这个首鼠两端的小人,奉系上下都小心翼翼——因为没人能知道这个人会不会在背后给自己一刀。于是,这位曾经的师长,在奉系只能从小小的宪兵营营长做起。
吉林军旅长高士傧(原吉林督军孟恩远外甥)联合胡匪卢永贵,要和张作霖作战。此时的张作霖刚刚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吃了败仗,元气大伤,一时无力对抗高士傧等人的叛乱,于是无奈之下,只好派出了张宗昌和他的宪兵营前去应战。
毫无疑问,如果单一地从军力上来判断,张宗昌是必死无疑的——一个营的兵力去对抗一个旅外加一大股的土匪,这无异于以卵击石,甚至可以这么说,张作霖对于张宗昌的为人是十分不齿的,也不排除他想利用叛乱的机会除掉张宗昌的可能。以张宗昌的精明,理应拒绝出战才是,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张宗昌不但痛痛快快地去了,还打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大胜仗。
原来,胡子卢永贵手下的大小头目,有很多都是和张宗昌当年一起闯关东的老乡,还有些人本来就是跟着张宗昌当过胡子的,因此一个搞笑的场面就这样出现了:两军对垒之际,张宗昌趴在掩体里对着对面高喊:“我是张宗昌,大家都是兄弟,别打了。”结果枪声戛然而止,随后就是大批的倒戈。
凭着自己当年闯关东的履历,以及老乡的情意,张宗昌毫不费力地收编了胡子卢永贵的手下,改编成了三个团,而高士傧的叛军士气,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最终让张宗昌兵不血刃地彻底平叛。
这场出乎张作霖意料的胜利,让张作霖对张宗昌刮目相看,于是他亲自任命张宗昌为吉林省防军第三旅旅长兼吉林省绥宁镇守便。使得张宗昌总算是有了一块自己的土地。
不久之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白俄的败军有不少逃到了中国乐北三省境内,其中大部分的白俄大兵都被张宗昌收编,很快地,张宗昌的部队就有了十万军马。加上他以前的胡子经历,也使得吉林等地的土匪都一一地投靠过来。
张宗昌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小聪明。作为曾经的胡子,张宗昌太了解这些胡子的脾气了,于是他大大方方地对于前来投诚的胡子立下了这样的规矩:报多少人,就发多少枪支弹药和粮饷。不少胡子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钱粮和弹药,拼命地夸大自己的部下人数,这样一来,使得张宗昌的军费开支不断地增大。虽然张作霖不断从奉天拨款资助,也是入不敷出,无奈,张宗昌便在自己辖区内让士兵种植鸦片,弥补不足。这事引起奉军各部不满,要习之张作霖遣散这支队伍。1923年秋,张作霖趁陆军各部演习,派出校阅委员郭松龄到张宗昌第三旅,名为校阅,实则遣散。一次视察张宗昌的部队,两下一碰,话说岔了,郭张口便骂,操娘声不绝于口。谁知张宗昌接口道:你操俺娘,你就是俺爹了!随即给郭松龄跪了下来,害得比张宗昌年轻好多的郭松龄红了脸,整肃也就不了了之了。显然这种急智,还得配上过人的厚脸皮才行。张宗昌又想法笼络住郭松龄,郭松龄不仅没有实行遣散,反而在张学良、张作霖面前为张宗说好话。于是,张作霖对张宗昌大加宠爱,立即把他从吉林调到沈阳,并将张宗昌部改为奉天陆军第三个旅,下辖四个团。
在随后的直奉二次大战中,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获胜,张宗昌也被提拔为军长。1925年4月,张宗昌从徐州率大队人马进入山东,出任山东省军务督办。接着,张宗昌又武力逼走省主席龚伯衡,自兼省主席。
“衣锦还乡”的张宗昌此次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他过起了自己花天酒地的生活,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山东地区的富庶以及在奉系的成功经验,使得张宗昌在督鲁时期,继续扩张自己的军力,大批的山东土匪也投靠了张宗昌,这样一来,张宗昌的军费开支再次增加起来。
只是这一次,张宗昌不再为军费发愁了——自己是一省主席兼军务督办,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何必为军费发愁,于是他大笔一挥,开始不断地增加各种税收。据不完全统计,在张宗昌督鲁的两年多时间里,山东的苛捐杂税名目居然多达五十多种,不少山东老百姓不忍被如此盘剥,于是拖家带口地前往关外谋生。可以说,张宗昌督鲁时期,正是因为苛捐杂税的增多,使得山东人再次形成了一个集体闯关东的高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