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通论(复旦博学·传播学系列教程)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美)杰伊布莱克等,(中)张咏华著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45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30906350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美传播学者合力撰著,以英文版的Introduction to Media Communication为蓝本,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英文版出版以来大众传播领域的新发展,对之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和更新,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有关中国的内容,并使之与美国部分在结构、写法上融为一体。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其他部分分别介绍印刷传媒、电子传媒与新媒体、传媒的相关支撑产业,以及媒介的运作环境。本书系统论述了信息化时代的大众传播现状、特征、传播过程和理论、媒介效果;在传媒业运作的宽广社会背景下,考察了各类大众传媒(如书籍、一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和新媒介)与广告业、公关业的历史演变、现状及其社会作用,预测发展趋势,探讨传媒业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技术因素的互动;最后探讨了传媒业的管理、法制、道德自律与社会责任问题。
本书体例清晰,内容翔实,既可作高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杰伊布莱克(Jay Black),密苏里大学博士,现为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新闻学院名誉教授。他长期执教于该校,曾任新闻与传媒研究系教育与社区伦理学专业主任。在2003年之前,曾长期担任Poynter—JamiSOn传媒伦理学与新闻政策专业讲座教授。代表作有《履行新闻伦理》和《大众传播通论》 (合作)等。另曾长期担任参与创办的《大众传媒伦理学》杂志编辑,并且还是密苏里和俄亥俄若干报纸的记者和编辑。作为资深新闻教育工作者,2008年5月退休后仍保留教授头衔,继续在南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系讲授“传媒伦理学”、“大众传播与社会”以及一门研究生课程(春季学期)。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总论
第1章信息化时代的大众传播
第一节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信息化时代的特征
第三节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学习大众传播学的影响
第2章传播过程和理论
第一节传播的整个过程
第二节线性传播理论和模式
第三节互动理论和模式
第四节强调传播功能或用途的理论
第五节强调对传播的解释的理论
第六节其他新近的大众传播理论
第七节未来:新媒体、新理论和新模式
第3章媒介效果
第一节传播效果的蕴含
第二节强效果论
第三节媒介效果研究学术视角的逐步演变
第四节关于选择性接收过程的传播效果理论
第五节媒介效果研究的几项议题
第二部分印刷传媒
第4章书籍
第一节历史进程
第二节书籍的种类
第三节图书出版业现状
第四节图书出版业的前景
第5章杂志
第一节历史回顾
第二节杂志业的现状
第三节杂志的类型
第四节杂志的未来
第6章报纸
第一节美国报纸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近现代报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第三部分电子传媒与新媒体
第7章电影
第8章广播
第9章电视
第10章新媒介
第四部分传媒的相关支撑产业
第11章广告业
第12章公共关系
第五部分媒介的工作环境
第13章传媒业的法制管理
第14章传媒业的道德自律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篇总论
第1章信息化时代的大众传播
本书将要讨论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介。大部分阐述将针对大众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和电视等。大众媒介一般被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印刷媒介距今已经发展了500多年,年代久远。而电子媒介则基本上是20世纪的产物。
个人媒介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和大众媒介一样,个人媒介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去帮助创作、呈现表述讯息。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情形不同,个人媒介使用者掌握着对传播过程结果的控制权。个人媒介包括光碟、盒式磁带放音机、录像机、个人电脑/微电脑、视频游戏、便携式摄录一体机、照相机,甚至还包括计算器。
第三类传播媒介被设计来将个人相互连接或将个人同远距离的信息源(如数据库)相连接。这些被称为电讯媒介。“电讯”这一术语,最广义地来说,意指“远距离传播”。在某些情况下,该术语包括所有形式的电子大众媒介。在本书中,该术语的使用限于指称那些允许点对点的相互连接性,并且,典型地具有互动性的传媒。这一部类包括电话、通过调制解调器连接的电脑、互动电视,以及将传媒使用者相互连接或其他所有形式的将他们与信息设施相连接的接收设备,例如,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s)、个人传播网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