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文物

分类: 图书,历史,考古 文物,
作者: 陈育宁,汤晓芳 编著
出 版 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457印刷时间:开本: 1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27038634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中国回族文物》收录图片1300多张和陈育宁、汤晓芳的多项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建筑、瓷器、金属器、雕刻、文献、碑刻、绘画书法与匾额等七大类。几乎囊括了从唐宋发端、历经元明清直至民国的整个回族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从文化史的视角系统地整理、展示、分析了回族现存的重要文化遗产,成为迄今资料最全、视野最宽、研究最深、涉及范围最广的回族研究专著。
内容简介
回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组成成员。回族在中华大地孕育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历代先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留下了大量可以见证的文物。从全国范围整体上对这些文物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我国回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书立足全国各地回族聚居区,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广泛合作,取得了有关回族文物的丰富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按照建筑、瓷器、金属器、雕刻、文献、碑刻、绘画、书法与匾额进行分类,对每一类中所选具有典型性的文物,在展示实物图片的同时,逐一予以文字介绍,说明其时代、形状、质地、装饰纹案等;对每一类文物的演变演进及文化艺术特征,在该类篇章之首予以阐述;对中国回族文物的渊源、演变、特征及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流、融合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典型分析,在本书的“导论”中作了详尽阐述。
本书是第一次较全面地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展示从回族先民到近代时期全国回族主要分布地区的文物遗存状况,并且从文物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在强势的中华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长时间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回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充足的依据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它既是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分支,又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历史上的中国回族及其先民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本书展示的大量文物图片,绝大部分是首次面世,每幅图片均配有文字介绍和说明,以利于普及有关回族文物的历吏知识;对各类回族文物特征的分析及对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规律的探讨,也将有助于推进对回族及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导论
建筑
清真寺
拱北(陵墓)
瓷器
青花瓷
彩瓷、彩陶
金属器
铜器
景泰蓝、金银器
雕刻
砖雕
石雕
木雕
文献
《古兰经》抄本、刻印本、汉译本
汉文译著(汉刻它布)
《圣训》印本、经堂教育教材
家谱
碑刻
圣谕碑
教义教理碑
建寺碑
记事碑
功德碑
墓碑
绘画、书法与匾额
绘画
书法
匾额
后记
资料提供者名单
书摘插图
陈育宁,汉族,1945年1月出生,196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共银川市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为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民族史学理论及民族经济研究,出版学术著作《鄂尔多斯史论集》《民族史学概论》等,与其爱人汤晓芳合著《北方民族史论丛》《塞上问史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西夏艺术》等,主编《宁夏通史》《宁夏百科全书》《中国藏西夏文献》《路在何方》《绿色之路》等,还著有《体验大学》《永远的牵挂》等演讲集、散文集。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6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宁夏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次赴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200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校友。2006年被英国南安普敦索伦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当选“2007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