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与社会研究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作者: 李勤著
出 版 社: 湖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260000版次: 1页数: 321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385432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与社会研究》共分4个章节,主要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与社会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基本概况及特征、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成因探析、三十年代水灾对两湖地区的影响及三十年代两湖地区的水灾救济。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基本概况及特征
第一节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基本概况
一、1931年两湖地区水灾的基本概况
二、1935年两湖地区水灾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特征
一、水灾的频发性及多灾并发性
二、水灾分布呈现区域性
三、水灾日益严重的破坏性
第二章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发生的自然条件
一、两湖地区易灾的地理特征
二、两湖地区多雨的气候特征
三、两湖地区复杂的江湖关系
第二节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发生的社会原因
一、两湖地区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二、两湖地区水利建设的废弛及利益争端
三、不良的政治制度与繁重的苛捐杂税
四、频繁不断的战争
第三章三十年代水灾对两湖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水灾导致两湖地区人口伤亡及流离,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一、水灾导致人口的伤亡
二、水灾引起人口大量的流离
三、水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第二节水灾招致两湖地区经济的衰退
一、加剧了农产品产销的危机、农村副业的衰败
二、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崩溃
三、导致城镇王商贸易业衰落
四、造成金融业的枯竭
第三节水灾影响两湖地区教育的发展及灾民的社会心理
一、水灾对教育的影响
二、水灾对灾民社会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三十年代两湖地区的水灾救济
第一节国民政府救灾政策的实施及成效
一、加强赈灾的领导,设立新型赈灾机构
二、树立新的赈灾理念,确立赈灾方针和目标
三、确定严格的管理体制
四、赈灾措施突破旧有格局,体现时代特色
五、赈灾和建设同时并举
第二节三十年代的赈灾对社会的影响
一、赈灾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二、认识到科学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三、促进防灾减灾制度的提出和实施
第三节国民政府赈灾中存在的问题
一、战乱与外敌入侵严重影响了赈灾工作
二、赈灾资金的匮乏制约了赈灾工作的开展
三、防灾救灾措施执行不力加重了水灾的危害
四、混乱的政治体制造成赈灾中矛盾重重及官员的腐败
五、政府和社会的赈灾能力及效率减弱
结束语
附录11912-1937年西湖地区灾况表
附录21931年两湖地区被灾概况表一
附录31931年两湖地区被灾概况表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成因探析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发生也不例外。认识水灾发生的原因,对于人们更好地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灾害发生的原因,自然科学界多从自然环境恶化,造成生态失衡等方面进行探讨,社会科学界则强调阶级的和社会的原因。事实上,一切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大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紊乱失衡,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协调。因此,对30年代两湖地区水灾成因的探析,应该从水灾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中着手。
第一节 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发生的自然条件
就自然界本身而论,当其内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超出了人和社会所承受的范围,并以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给人和社会以一定程度的危害时,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结果就是自然灾害的频发。邓拓在分析中国数千年灾荒发生的原因时指出,自然条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不容否认的。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自然条件的支配力更加明显。两湖地区水灾频繁发生,自然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自然条件?邓拓认为,“自然条件就是居于人类生活主体之外,并给于人类生活以某种程度的阻碍或便利的各种固定的地形、地质、温度、雨量等自然力。”人类对自然条件能否控制以及控制的程度如何,是随着人类经济生活的进步而有所不同的。如果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达到完全控制灾害的程度,灾害自然就会加害于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