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及其解脱之路——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黄文前 著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22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404922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人物。本书对他的“意志自由”思想的分析,就是由批判和继承两条线索来说明的。一是侧重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绝对理性的批评,在批判中发展出意志自由;一是侧重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特别是对康德实践理性中意志自由的继承,所谓“自在之物即意志”。
当古希腊哲学家开始谈论自由时,并没有将它作为意志的一种特性。他们有的只是单纯的“自由”或“意志”观念,或对这些观念的一些简单认识,而没有深入下去对观念本身作理论上的探讨。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人物。本书立足于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概念“意志自由”,梳理它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发掘它的内在逻辑和理路,并力图考察叔本华哲学中意志、表象和理念之间的关系,化解叔本华哲学中的各种矛盾。
目录
作者的话
引言
第一章从理性到非理性
第一节康德的理性的意志自由
第二节黑格尔的理性的绝对精神
第三节叔本华的非理性的意志自由
第二章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一节表象世界和根据律
第二节自在之物即意志
第三节自由的意志和必然的表象
第三章理念如何进人叔本华哲学
第一节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二节理念引入意志哲学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四章意志及其解脱之途径(一):艺术
第一节作为一种认识判断的审美理论
第二节天才说
第三节意志哲学和艺术理论的统一和对立
第五章意志及其解脱之途径(二):禁欲
第一节意志的悲剧性
第二节意志的肯定和否定:欲求和禁欲
第三节对世界本质(意志)的考察方式:艺术、禁欲和哲学
第六章叔本华和尼
第一节作为否定的生命意志和作为肯定的权力意志
第二节意志的说明方式和组成要素
第三节同情说和善恶的彼岸——永恒轮回
结语:继承和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从理性到非理性
第一节 康德的理性的意志自由
“意志自由”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主要研究课题,它是《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认识能力的起源和界限的检查工作的继续。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探讨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为知识划定了界限——理性的使用范围只能在经验世界。但理性同时具有一种自然趋向,要求进一步寻求现象后面的根据,要求把经验的知识追溯到无限者,于是出现了理性的必然的概念——先验理念(自由、上帝和灵魂),出现了自在之物。康德又说:“对于此概念,无相应之对象能在感官之经验中授与者”,“吾人不能知是否有此概念所能应用之任何对象——关于此种存在形相之可能性,吾人并无方法决定之——故此概念绝不产生知识”。①其意是,在经验世界找不到与先验理念相对应的对象,先验理念不可能进入认识领域,因而我们并没有关于它们的任何知识。理性虽然有认识无限者的要求,却没有能力达到这个要求,理性在超验的使用中必然陷入矛盾。由此康德将理性划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理论理性力图防止理性的僭越,否定纯粹理性的各种先验假设,这是关于理性的经验使用的问题,即知识的问题;实践理性力图防止理性的降格,否定经验的实践理性,这是关于理性的超验使用的问题,即本体的问题。思考、理解本体的关键就在于“意志自由”。康德的“意志自由”与感性经验无关,它以实践理性为依据,在道德法则的保证下,由观念的变为实在的,并走向“至善”。由此,康德为解决本体问题开辟了一条道路。只有“意志自由”能提出“自在之物”的问题①,“自在之物”也只向“意志自由”显现。这是一条从实践理性出发的意志的自由创造的道路。与此同时,康德哲学中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体的分离,以及重理性形式轻感性内容的倾向也显露无遗。对其意志自由的质疑,是以理性形式作为前提将如何产生行动的力量,或说意志自由是否具有实在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