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胡志毅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210000版次: 1页数: 278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7027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家的仪式”透视从延安到文革时期的革命戏剧。延安时期的戏剧是从民间、民族发展到民族国家的仪式,从时间过渡到空间神活;建国十七年的戏剧成为“剧场国家”、国家的形象;到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成为政治乌托邦和运动修辞,进而成为政治狂欢的节日。作者分析了国家的神话、都市民族志、仪式的公共性等文化现象,并从神圣、身份和性别等角度对革命戏剧进行深入的文化阐释。
历史的体制的、僵化的意识形态的、甚至是习惯的种种惰性遗留是在怎样困扰着、束缚着我们的文化的发展,当然包括戏剧的发展。历史仍然在现实中奔突着活跃着,但是历史又告诉人们哪里才是一条康庄大道,哪里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一部好的历史著作,当然要写出历史的真实;但是,如果用一种迂腐的、犬儒的态度去描述,即使写得再“真实”,也是不会成为历史之镜的。应当写出让人思让人想的历史来。作者胡志毅的这部书,还是一部能够令人想一想的专著。
作者简介
胡志毅,男,1957年11月出生于杭州,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主任,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出版有《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神秘象征仪式:戏剧论文集》、《世界艺术史建筑卷》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编延安时期的戏剧
第一章延安的道路:民间与民族
第一节启蒙思想与民间意识
第二节救亡运动与“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节延安的道路与民族国家
第二章民众、大众与工农兵戏剧
第一节民众戏剧
第二节大众化戏剧
第三节工农兵的戏剧
第三章民族的仪式:时间的过渡与空间的神话
第一节时间的过渡
第二节空间的神话
第三节民族的仪式
第四章戏剧的形态
第一节话剧民族化
第二节戏曲现代化
第三节歌剧本土化
第二编 建国十七年的戏剧
第五章国家:仪式、剧场与形象
第一节国家的仪式
第二节“剧场国家”
第三节国家的形象
第六章神话、原型与意象:建国以后戏剧的召唤结构
第一节国家的神话:翻身解放
第二节乌托邦原型:治病救人
第三节意象的召唤:“明朗的天”
第七章城乡之间:民族志、公共性与合作化
第一节都市民族志
第二节仪式的公共性
第三节农村的合作化
第八章戏剧的类型:二元对立的模式
第一节神话剧与鬼戏
第二节历史剧与现代戏
第三节悲剧与喜剧
第三编 文革时期的戏剧
第九章政治乌托邦与革命样板戏
第一节政治乌托邦与运动修辞
第二节节日与狂欢
第三节“剧场国家”与革命样板戏
第十章“两结合”、“三结合”与“三突出”
第一节“两结合”与“两条路线”
第二节集体创作与“三结合”创作
第三节“三突出”原则与英雄人物
第十一章神圣、身份与禁欲
第一节神圣与僵化
第二节身份与性别
第三节禁欲与身体
第十二章戏剧的象征
第一节脸谱与角色
第二节布景与道具
第三节话语与语言
余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延安的道路:民间与民族
从五四运动开始,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启蒙和救亡的主题是同时形成的。“九一八”和“八一三”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尤其是“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面进入抗日战争。李泽厚说道:“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时代的危
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题又一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0 99①美国学者微拉施瓦支也说:“由于在1937年至l939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部队接连失利,知识分子的启蒙信念逐渐消失了。在保卫民族生存的斗争处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们不能证明他们自己,更不能证明他们同胞继续批判民族传统的要求是正当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成了民族救亡的宣传者是毫不奇怪的。他们对五四遗产的依恋反映在他们不时地、常常是笨拙地努力把启蒙和救国统一起来。”②在这里,启蒙与救亡是中国现代的双重主题,我们有必要将启蒙思想与民间意识、救亡运动与“民族主义原型”联系起来,而延安的道路则是在启蒙与救亡的基础上建立民族国家的一种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