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脚手架的结构原理及安全应用

分类: 图书,建筑,建筑施工,
作者: 余宗明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12-1字数: 237000版次: 1页数: 144印刷时间: 2007/06/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304343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脚手架施工和设计技术40年来的工程时间为基础,全面叙述了建筑结构施工广泛采用的新型脚手架的结构原理和安全应用。
全书以脚手架的使用安全为主线,通过对脚手架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荷载式样结果相比教,形成系统论述,使读者能够掌握脚手架承载力的要素;书中提供的钢管脚手架铰接计算法和门形架的刚架计算法是迄今位置最详尽完整的脚手架结构计算方法,对安全合理使用脚手架具有重要知道作用;作者以几个典型高层建筑脚手架的工程实例,说明了脚手架从方案选择到方案编制的全套实施程序;所述脚手架经济分析与施工管理,读者均可参照应用;通过对重大工程事故的分析,说明了结构计算方法与与实际效果相符,极具说服力。
本书对各类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余宗明,1935年11月生,重庆市万州区人。1995年退休,退休前任北京住总建设集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的科技人员。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结构专业。一生从事建筑施工工作,深入实际,苦心钻研,善于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丰富科研成果。
退休以后继续从事施工技术的研究,致力于总结经验,为建筑施工技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脚手架的起源
第二节脚手架技术再我国的发展
第三节关于脚手架的结构计算
第四节展望未来
第二章多立杆式脚手架及其构件
第一节多立杆式脚手架及其结构
第二节扣件式钢管架
第三节碗扣型脚手架
第四节门形脚手架
第五节其他类型
第六节脚手架的辅件
第三章专用脚手架及有关安全规定
第一节砌筑用平台架
第二节桥式架
第三节插口架
第四节挂架
第五节吊篮架
第六节砖砌高耸结构物的脚手架
第七节钢筋混凝土烟囱用脚手架
第八节冷却塔用脚手架
第九节有关脚手架安全的规定
第四章脚手架结构计算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改水
第二节压杆稳定理论
第三节干件系统的结构理论
第四节有关力学分析方法的讨论
第五节脚手架结构设计标准
第五章脚手架的结构计算
第一节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脚手架的几何构成及计算要点
第三节钢管架的计算
第四节门形脚手架的计算
第五节吊篮架的计算
第六节新型桥架
第六章脚手架的结构试验
第一节综述
第二节扣件式钢管架试验
第三节碗扣型脚手架结构试验
第四节门形脚手架的结构试验
第七章脚手架的方案设计与工程实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碗扣脚手架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第三节钢管架高层建筑应用实例
第四节脚手架综合应用实例
第五节扣件型钢管架重大事故的理论分析
第八章爬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手动爬架
第三节电动爬架
第四节液压爬架
第五节爬模
第九章脚手架的经济分析、施工管理和专业化
第一节脚手架的经济分析和评价
第二节脚手架的施工管理
第三节脚手架技术专业化的趋向
附录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脚手架技术的起源:
脚手架技术是伴随着建筑施工的要求而产生并发展的。我国古代的脚手架技术已无从追溯,但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初的建筑业中,仍可以看到一些脚手架技术的传统和做法。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建设是依靠营造厂来进行的,其施工作业基本是手工业方式的。主要工种有瓦工,木工、油工及架子工。其中架子工是其一个重要工种,因为除了瓦、木、油工的专业工作之外,其他的工作都要由架子工来完成。
架子工需要矫健的身体,有灵活进行高空作业的能力,其中一部分人出身于棚工。这个工种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一般是需要跟师傅学习才能操作的。可以说建筑工程中危险、艰难的工作大都要由他们来解决。其中,运输重量较大的器物是他们的职责,其次是为其他工种创造安全施工的条件,搭设操作架、操作台、运输马道等。由于这种情况,许多垂直运输设备的搭设乃至垂直运输工作本身都是由架子工完成的。如搭设高车架、两木塔、三木搭、小扒杆、檩脊抱子等。具有典型架子工工作的是砖混结构中空心板的安装。除了带有甩头扒杆的高车架的搭设是由架子工完成之外,吊装空心板并用杠杆车就位的起重运输工作都是由架子工完成的。由此可见架子工在手工业状态下施工的重要性了。
随着建筑机械化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起重运输走向了完仝机械化,移动式起重机在现场广泛应用使得起重工成为一个专业工种与架子工的职能逐步分离。架子工的职能逐渐单一化,但他仍然保留了搭架子和安全防护设施搭设两项职能。
第二节脚手架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脚手架技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早期(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经历了较长的自然发展阶段。称其为自然发展阶段是由于它的技术主要是架子工的传统技艺。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建筑施工的需要。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砖石结构仍然是结构主体;跨度较大的工业厂房多采用预制柱和桁架装配式结构;只有多层的工业厂房,如电站等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需要脚手架的主要是砌筑工程,也就是采用传统的单排或双排外脚手。对于现浇结构则需搭设满足支模、钢筋绑扎和浇灌混凝土的脚手架体系。这种脚手架还是有较大难度的。从高度上讲有时达到20~30m,而且混凝土的浇灌要依靠高车架提升混凝土手推车,并在上部满足手推车运输的需要。但是不论这种需要多么艰难,我国脚手架工人都能依靠传统技艺使之解决。当然,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脚手架木的供应日趋紧张,于是出现了“以钢代木”的革新运动。同时,由于建筑机械化的发展,从施工工艺角度改革由外脚手逐步发展为里脚手,于是出现了砌筑工程的平台架取代了外脚手。工业厂房的装配化也使得脚手架的应用有所减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