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赵康太,李德芳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413印刷时间:开本: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454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邻邦,中越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可以取长补短。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个顾弥新的课题,本书是2006年“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收录了中国、越南和俄罗斯等国40余所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120多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全书共分四编,其中关于国外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资料,是弥足珍贵的。
这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这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这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进有关学科建设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论断,也是正确的。问题就在于,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忽视了对它的整体性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现在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特点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将之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上,而且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二级学科的有机统一上。
目录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代序)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经验探索
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八个重要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三个基本规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五个重要原则初探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重新定位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导性的优良传统及其特点
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与教育的三个“三结合”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与大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网络技术的运用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第二编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系与越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
胡志明思想体系与越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
越南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与革新的方向
越南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若干理论、实践与教学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教育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越南高等师范的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
理论思维革新的成就与越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
越南经济管理类高校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课教学内容的革新问题
市场经济与越南高校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育创新
越南高校马列主义哲学教学的挑战与革新
越南高校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的挑战与革新
越南高校马列主义学说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分析
第三编人类文明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多样化
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苏联与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状
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的历史地位及其世界影响
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反思
越南与中国: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比较研究
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中老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与朝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第三条道路与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思想理论
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历史评价: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毛泽东思想宣传与教育
两种思想理论教育: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社会教育
第四编社会主义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问题的转变与理论超越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本与叙述模式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的新视角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问题再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剥削”问题的再认识
附录: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后记
书摘插图
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经验探索
有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始即坚持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应当看到,我国高校开设公共政治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思想保证。回顾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认为积累的富贵经验很多,而最基本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把端正学风当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即指出,学风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他把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的学风称之为党性不强的表现。他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要学立场、观点、方法。因此,他指示中宣部编写了《马思列斯论思想方法》,指出在“干部必读”的12本经典著作中,最重要的是学这一本。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党的思想路线联系在一起,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字。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中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还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从此,高校的公共政治课不论是原来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还是现在准备新开设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都列专章专门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