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伦理范畴丛书(全十册)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
作者: 傅永聚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十册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5808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系统研究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从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中撷取了仁爱忠恕礼义、廉耻中信和合、善勇敬慈诚德、孝悌勤俭修志、圣公洁贞敏惠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品德。
本书全面阐述了信的语义解释、商、西周、春秋时期的信思想、先秦儒家学派的信伦理思想、先秦法家学派的信观念等内容。
本套书准备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撷取六十个重要德目,并对每个德目自甲骨金文以至现代,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以凸显集文本之梳理、明演变之理路、辨现代之意义、立撰者之诠释的价值。
目录
中华伦理范畴——仁:
总序
第一章绪言
一仁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仁的文字学考察
三仁的伦理学意蕴
四 仁与其他伦理范畴的关系
(一)孝悌为仁之本
(二)仁体义动
(三)仁质礼文
(四)仁智相辅
第二章先秦儒家的仁学建构
第一节孔子仁学的理论建构
一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二孔子对仁的主要论述
第二节孟子仁学的理论完善
一性善论
二仁义思想
三仁德修养论
(一)养心寡欲
(二)明善诚身
(三)养吾浩然之气
四仁政学说
(一)“定于一”的理想
(二)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
(三)仁政学说的内涵
第三节荀子仁学的理论改造
一人性的新论证
(一)性伪之分
(二)途人为禹
二隆礼重法,王霸并用
三舟水之喻与君主专制
第三章先秦非儒家的仁学观
第一节墨家的兼爱仁义观
一兼爱即仁——墨家仁学的理论基石
二墨家的仁学体系
(一)“交相利”——墨家仁学的行动总则
(二)非攻——墨家仁学的逻辑推演
(三)“尚贤”、“尚同”——墨家仁学的政治保障
(四)“节用”、“节葬”、“非乐”——墨家仁学的纲领具化
(五)“天志”、“明鬼”——墨家仁学的伦理手段
第二节道家的绝仁弃义论
一道家仁学的人性论基础
(一)“抱朴”说
(二)“无欲”说
(三)“复初”说
二道家仁学的主要内涵
……
第四章两汉仁学的新动向
第五章魏晋六朝的玄化仁学
第六章唐宋仁学的理学化
第七章元明仁学的演化
第八章清代考据学风下的仁学思想
第九章近代民主仁学的新诠释
第十章仁范畴的现代人文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伦理范畴——信
中华伦理范畴——耻
中华伦理范畴——廉
中华伦理范畴——善
中华伦理范畴——和
中华伦理范畴——义
中华伦理范畴——俭
中华伦理范畴——慈
中华伦理范畴——孝
书摘插图
中华伦理范畴——仁:
第一章绪言
一仁产生的文化背景
仁是中国伦理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伦理”一词,首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郑玄注云:“伦犹类也:理,分也。”这里所谓的“伦理”,乃是泛指事物的条理而言的,还不具备道德层面的涵义。
伦理学又称为“人生哲学”或“道德哲学”。从前者来说,它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类生活准则的学说;从后者来说,它是研究道德及其起源与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原则、个人对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学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道德都应当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核心。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人们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人与人之间恪守真诚、淳朴的品德,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礼记礼运》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的“大同”世界,尽管有些美化的色彩,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公有观念、平等观念和互助观念,成为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这个时候当然不可能有系统的伦理学说,但原始的道德观念对后世伦理思想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思想家们往往借助于原始的道德范畴,苦心孤诣,孜孜不倦地建构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和理想道德境界;普通劳动者则前仆后继、死生不渝地追求“均贫富、等贵贱”的平等生活。他们的努力,分别从理论上、实践上丰富并完善着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说。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至少在夏、商两代,“尚鬼”、“尊神”的思想深入人心,道德观念完全从属于宗教意识,这个时候仍然不可能产生相对独立的伦理思想。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专家们指出:“我们翻遍卜辞,没有发现一个抽象的词,更没有一个关于道德智能的术语。”甲骨文中虽然出现了“德”、“礼”、“孝”等字眼,却都不是作为道德规范来使用的。
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在周代以后。周王朝立国伊始,就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为基本原则的宗法制度,“封邦建国”的政治体制使周天子成为全国的共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根深蒂固,“制礼作乐”的措施更把上层建筑各个方面都制度化了。所有这一切,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道德因素开始出现,并迅速弥漫于整个社会,蔚然成风。周王朝的前三代君主,其名号“文”、“武”、“康”都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孝”、“德”、“礼”的道德规范更被视为谦谦君子必须具备的美德。而具备了这种美德的恺悌君子们,正是全国人民效法的楷模。《诗经大雅洞酌》云:“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