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之国”亲历

分类: 图书,地图/地理,国家(地区)概况,
作者: 王洪起著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281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18234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还原一个神秘国度的变迁,触摸中阿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
内容简介
作者结合常驻阿尔巴尼亚22年的亲身经历,将阿尔巴尼亚现代政治和社会变迁娓娓道来,重新点燃中国人有关“山鹰之国”,“社会主义明灯”,“歌声飞向地拉那”,“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火焰。
目录
序
一、中阿关系解密
第一章:从相识到热恋
最亲切的称呼是“同志”
听阿尔巴尼亚朋友讲中阿关系
毛主席问阿尔巴尼亚的“花儿开不开”
周总理种下“中阿友谊树”
不遗余力的援助
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战斗
第二章:从分歧到交恶
中阿关系出现裂痕
耿飚敢说真话,是个好大使
邓小平叫停援阿
中国大使馆新馆发现窃听器
第三章:从解冻到正常
经济“破冰船”.
阿利雅谈阿中关系
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
“中国通”情牵中国
在“山鹰之国”淘金的中国人
中国工程、中国农机和中餐馆
二、霍查晚年冤案揭秘
第四章:我所感受的霍查晚年冤案
外人眼中的神秘国度
反对外来影响:“文化反党集团”
批评“黑纲领”:“军事反党集团”
油井不出油: “经济反党集团”
第五章:谢胡总理“自杀”之谜
谢胡自杀事件
寻找谢胡的遗骨
霍查版本的“谢胡间谍史”
阿利雅相信谢胡是自杀的
外国版本的谢胡被杀案
侍卫们坚信谢胡死于他杀
谢胡的绝命书曝光
第六章:霍查一家的沉浮
霍查的最后岁月
我是目击霍查葬礼的唯一外国记者
霍查遗骸被迁出陵园
霍查学说的忠诚卫士
从遭软禁到锒铛入狱
霍查夫人晚年著书立说
第一家庭的孩子们
三、阿利雅政权的兴衰
第七章:霍查内定的接班人
接受沉重遗产的秀才
……
第八章剧变中的阿利雅
第九章剧变后的遭遇
四、剧变后的“山鹰之国”
第十章在武装动乱的日子里
第十一章新世纪的阿尔巴尼亚
第十二章社会拾零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从相识到热恋
1969年到2006年,我在素有“山鹰之国”之称的阿尔巴尼亚前后度过了22个春秋。在这仅有2万8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我接触到众多百姓和各个层面的政界人物,经历了中阿关系的冷暖时期。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这里善良、智慧、热忱的人民对中国人民始终怀有纯朴的友情。
最新切的称呼是“同志”
196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次开办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我是在天津葛沽中学通过自学俄语而考取这一专业的,成为当时全校考中一类文科大学的唯一的一名学生,阿尔巴尼亚语也是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我夫人郑虹则从她所在的高中(北京师大女附中)的同学口中听说过阿尔巴尼亚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勇敢地捍卫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无理批评和蛮横攻击,心中产生了对这个小而无畏的国家的敬仰之情,便主动报考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当年,我们的阿语启蒙老师——阿格隆菲佐教授为了免遭苏方的干扰,乘轮船途径苏伊士运河,经过一个多月的旅途劳顿来北京任教。 就这样,我们成为中国第一批在国内培养的阿尔巴尼亚语学生。
1969年6月8日,我受新华社的派遣,在北京乘坐飞机走“南线”,途 径卡拉奇、罗马,来到地拉那,开始了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国外生涯。当 时,考虑到中苏、阿苏关系交恶,中国公务人员去阿尔巴尼亚一般不走途径 莫斯科的“北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