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日关系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外交、国际关系 ,
作者: 金熙德主编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1字数: 433000版次: 1页数: 492印刷时间: 2007/07/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668907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该书从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和区域合作潮流的双重视角对21世纪初期的中日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就其未来10-15年发展趋势提出科学的前景预测,为我国的对日政策提供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并就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思路。
内容简介
在政治与安全安正策思路上,目前日本各界精英中主张通过强化日美同盟来防范中国的观点依然居多,但强调与东亚各国关系特别是对华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平衡对美关系和对华关系的呼声日渐高涨。
在经济政策思路上,日本各界精英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十分向往,同时又十分担心日本经济可能在今后与中国经济的竞争中一败涂地。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日本的中国研究尚存在着方法落后、观念陈旧、举棋不定、犹豫观望的弊端。
基于以上概观,本书的基本出发点是:试图从中国学者的视点就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提出一份综合性的研究成果①。本书旨在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进而促进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科学地研究2l世纪初期的中日关系发展趋势,从中探讨中国对日战略的总体思路和中日实现共同繁荣的最佳途径。
以此为前提,从自我定位的角度看,本书的研究视角和预期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书旨在提出分析中日关系的总体框架,基于理论与对
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综合视角,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规律,预测未来10年,即到2015年时期的中日关系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就未来近、中期内中国的对日关系提出对策思路。
第二,本书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就2l世纪初期中日关系与东亚区域合作的相互影响进程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处理对日关系的课题提出合理的对策思路。
第三,在研究方法和深度上,本书拟运用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中日关系研究中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力求在中日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的研究与概括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作者简介
金熙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国际政治学)、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日本外交、中日关系、东北亚问题。
1954年出生,1982年1月延边大学政治系毕业,1985年1月延边大学日本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讲师。1986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系从事研究一年。1989年3月起在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攻读国际政治学。1994年3月获学术博士学位;同年夏季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现任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目录
引言
第一章考察中日关系的四维视角
第一节文明史及现代化论视角——国际环境层次
一、“西力东渐”与中日关系
二、中日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第二节战后中日关系视角——双边关系层次
一、中日关系的分析框架
二、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东亚区域一体化视角——区域合作层次
一、区域合作视角的缘起
二、东亚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
第四节全球化视角——地区与世界层次
一、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二、全球化中的中日关系
第二章2l世纪初中日关系的起点
第一节中日复交的共识体系
一、关于“台湾问题”的共识
二、关于“历史问题”的共识
三、关于“相互安全”的共识
四、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共识
第二节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新转折
一、冷战后初期的中日关系
二、中日关系进入新的调整期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政治摩擦
第三节世纪之交的相互关系调整
一、提出构筑“伙伴关系”的目标
二、近年来的一波三折
三、2002年的不和谐音
四、2003~2004年的“政冷经热”
五、2005年:依然在“政冷”低谷
六、2006年:中日关系实现转圜
七、2007年:中日关系进入“融冰”阶段
第三章国际环境与中日关系
第一节 东亚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结构
二、冷战后的国际环境
第二节东亚安全格局与中日关系
一、东亚安全困境与安全合作
二、各大国的安全战略
……
第四章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
第五章中日关系的基础条件
第六章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中日安全关系的演变趋势
第八章21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展望
后记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