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非帝国的盛世雄风迦纳帝国(5)
迦纳王室的第二项收入来源是黄金开采,迦纳帝国以生产黄金着称。国王对金矿的开采和流通实行某种形式的垄断,规定一盎司以上金块归国王所有。这既是增加王室财富的途径,也是控制市场金价的重要手段。否则,按照贝克利的解释,黄金将失去价值,成为无足轻重的物品。按照规定,轻于一盎司的黄金和金砂可以自由买卖,黄金生产和撒哈拉贸易促进了迦纳帝国的繁荣。到迦纳访问过的人都盛赞宫廷中服饰之华丽,不仅国王及大臣的衣服上戴有贵重的金饰,就连卫士手中的盾牌、宝剑也镶有黄金。十世纪时的迦纳国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他掌握着巨大的财富和大量黄金,那是自很久远的年代以来由历代国王和他本人聚敛而来的」。迦纳国王有一块重达三十磅的天然金块,上钻有孔,以便于将国王的宝马拴在上面。正是由于黄金生产和对外贸易带来的财富,迦纳帝国才得以维持庞大的宫廷开支,并养一支强大的军队。
黄金远销至北非、中东和欧洲。欧洲人需要黄金以制造硬币或装饰品,最初他们可以从本地或西亚地区的金矿中取得黄金。但是,随着日复一日的发掘,这些产地的黄金资源日益减少,西非地区逐渐成为他们获得黄金的主要地区。甚至遥远的英格兰,工匠打造金币,使用的也是来自迦纳的黄金。
迦纳的黄金可能在八世纪时就已大量输出到北非濒临地中海的马格里布(maghrib)等地区。有史籍讲到马格里布商人深入到迦纳的黄金产地进行「哑交易」或「不说话的买卖」的情况。商旅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来到他们称之为「比拉德—阿特—提卜尔」(意为金砂之国)的迦纳。他们敲响随身所带的大鼓,这一带的人们便闻到鼓声而来。他们分门别类地摆开各自带来的货物,然后就远远地离开这个地点。这时候苏丹人带了黄金来到这里,在每一类货物旁边放上一定数量的黄金,然后走开。接着,商人们就来收取放在自己货物旁边的黄金,将货物留下,然后击鼓离去。
十世纪时,马斯奥迪讲到迦纳商人怎样通过「哑交易」,向居住在他们南面边境以外的人换取黄金时,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况:
商人到达边界时,把自己的货物和一块布放在边界上,然后离去,于是黑人带着黄金走过来,把黄金留在货物旁边后离开。货物的主人于是回来,如果他们对所看到的黄金感到满意就拿去,如果不满意,他们就再走开,黑人回来,增加黄金数量,直到交易做成为止。
可以看出,虽然在迦纳京城商业已经颇为发达,但在边远地区居民的商品交换还停留在很初始的阶段。「哑交易」或「不说话的买卖」,是历史上职业商人和纯朴的民族打交道时常常使用的一种交易方式,这种方式可上溯至古埃及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