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苏-33KUB(Su-33KUB/Su-27KUB)舰载战斗机(4)
其实没有错,因为 SU-33UB 使用两次折迭机翼,其折迭关节一个在翼根,一个大约在机翼中线,折迭后整片主翼几乎完全被收在机背上,这将使得 SU-33UB 折迭后宽度比 SU-33 的 7.4m 还要窄,停放面积当然也更小 (SU-33 折迭后的停放面积比 F-14 、 F/A-18E/F 、 Rafale-M 都小 ) 。其两次折迭机翼除了有更适合航舰的好处外,在地面上,他可以停放在俄国大量的 MiG-21 的机堡中,而不必为了他新建机堡。因为两段机翼的使用,使内燃油少了些,这是上述??数字游戏??的解答。他的设计师仍在为他设计新的结构油箱,目标是使其最大航程 ( 只靠内燃油 ) 达 4000km 。此外,落地速度也由 SU-33 的 240km /hr 降至 220km /hr ,失速速度势必小于 SU-27 的 200km /hr ,最大外挂量由 SU-33 的 6500kg 提升到 7000kg 。
机体材料上,更动量非常大。其翼前缘用了柔性复合材料,前面提到,在主翼与前缘襟翼间连着一块柔性材料,使得不论前襟翼如何动,都不会有缝隙,减少诱导阻力发生 ( 后缘襟翼的缝隙是为了增升需要,而前缘缝隙则是需要避免的 ) 。
柔性材料也是??自适应气动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所谓的自适应气动结构就是能随飞行状态改变气动力特性以尽量提升各种状态下的气动效率的结构设计。其作用方法有许多,例如以机翼内的空腔抽除机翼附面层 ( 空中巴士的某型客机 ) 、或是改变机翼表面弯曲度、甚至未来可能用的微喷流都算。其中改变机翼弯曲度就可以应用柔性蒙皮,其使用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在骨架上装设与飞控系统连结的机械设施,上面再铺设柔性蒙皮,该机械根据飞控计算机命令运作,达到??控制??柔性蒙皮进而改变机翼表面弧度之作用。当把上述机械装置以微机械取代进而与柔性蒙皮结合,就可称做??智能型材料??。自适应气动结构是现代飞机的趋势之一,特别是需要具备全空域全速度功能的防空型战机。每一种机翼形状、翼面曲度都会有他最适合的高度、速度,因此以往的飞机只能突出任务需求方面的性能,至于其它的就只能迁就、或是尽量避免,例如早期的三角翼战机,就以拦截为主,尽量避开低速缠斗。而有了智能型结构后,可以调整出适合各种情况的翼面,使得升阻比尽量最高,这些都根据实验证实了可行性。这种智能型柔性蒙皮同样的被用在 S-37 前掠翼战机上,可以解决前掠翼再高速时产生的离散效应等。这项技术在欧洲也有发展,未来 EF-2000 上也会有类似的技术。
观察照片可以发现, SU-33UB 的复合材料使用率应该很高,从未涂装照片可明显的发现主翼与翼前缘为黄色,而他们中间的带状地带是蓝绿色,通常飞机的金属部分因为加工的因素,多呈黄色,而照片中,除了机翼的带状部份外,机背、进气道、左侧前翼都是别种颜色,其中机背与进气道部分颜色与机翼的带状地带几乎相同,可以推测这些部分可能都是复合材料,这也与苏霍设计局说??该机也注意到匿踪??交互印证。但这些地方未必全都是自适应结构,可能只是单纯的复合材料而已。但笔者认为在左侧翼前缘延伸部分的蓝绿色部分可能是自适应结构,因为该处具有控制翼前缘延伸处气流的效果,有这种设备颇为合理。此外,右侧同一地方没有,可能是仍在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