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轰炸东京中的燃烧弹(23)
8 月,英国皇家空军采用高爆和燃烧弹大规模轰炸汉堡,13 平方英里的城区被烧平,死亡 4 万人以上)。而相比之下,日本城市更为脆弱,其主体仍然是大量拥挤的一两层木质房屋,对火灾是非常的脆弱,而且
M69
可以很容易穿透木质的房顶(不奇怪,专门为了日本房屋设计的,这是起码的设计指标之一)。实际上美国战略轰炸的鼻祖比利.米切尔将军早在一九二四年就提出了“无限制轰炸”的见解。
“他在亚洲之行中向陆军部写的报告中提到:“日本的都市住宅太过于密集,而且大都是
用竹、木,纸张等易燃建树筑成的。”作为一个时时刻刻被地震困扰的民族,日本人选择的建筑材料真是又实惠又节约,只是他们盖房子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未来世界上会有
B-29 和燃烧弹。”
进一步来说,和欧洲不同,日本的工厂高度集中在几个主要城市里,东京、大阪、名古屋等等,而且更要命的是,相当一大部分日本的工厂甚至军事目标还是和居民区混杂在一块,一旦居民区起火,大火很容易就会蔓延到周围的工厂。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烧毁一片城市总比炸掉这片城市中的一个工厂要容易得多,前者只要不分青红皂白扔炸弹就行。另外,在民居当中还有大量的小工厂和手工作坊,战时条件下,这些小工厂、作坊等等都担负着给其他大工厂提供零部件的重要任务,从哪一个角度上讲都算是日本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所当然的军事目标。正好
2002 在老美得军事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有一篇文章名字很有杀气:"It Made
a Lot of Sense to Kill Skilled Workers": The Firebombing of Tokyo in
March 1945。大伙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在这个报告中,根据对燃烧弹轰炸脆弱性的不同,将日本的城市市区分为 3 种:
I
类区是最脆弱的地区。包括主要商业区,拥挤的混合小工厂、作坊的住宅/工业区。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在 9 万以上,大约城市人口的
25%,彻底破坏每平方英里约需要 6 吨燃烧弹;
II 类区拥挤程度好一点,人口密度在 5
万以上,46%的城市人口,彻底破坏每平方英里约需要 10 吨燃烧弹;
III
类区算是非燃烧区,城郊、纯粹的工业区、一级消防设施良好的商业区等等,总城市人口的 29%。
相比之下,尽管 I 类区所含有的工厂要少 于II
类区,重要性要差一点,不过这么高的人口密度,如果被破坏以后间接效应非常明显(工人无家可归甚至直接杀伤),所以 I 类区和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