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商代甲骨文
马未都有言:“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为文明标定坐标”的证物,便是文物。我们推出“文物传奇”系列报道,不仅为了介绍文物本身的价值,还希望通过揭秘文物背后的曲折故事,点亮历史深处的人文光泽。因为我们相信,总会有一些光泽,能安抚我们内心的浮躁;总要有一些光泽,为快速发展的时代,寻找底蕴丰富的心灵依靠。
2011年3月17日,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揭晓,在山东博物馆馆藏的20万件文物中,十件文物脱颖而出,成为“镇馆之宝”,其中之一是商代的甲骨文[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认为是现代汉字的初型,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骨头上而得名。]。
山东博物馆珍藏有五千余件商代甲骨,数量多,学术价值高,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根据已故著名甲骨学家、历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 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胡厚宣先生的鉴定,国内的甲骨收藏,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之后,省级博物馆中便要数山东博物馆了。
如今,当人们在博物馆亮丽橱窗里欣赏甲骨时,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惊险而坎坷的命运。这些具有传奇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的甲骨,经过半个多世纪劫难后,作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向世人陈述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份沉沦与奋争。
7月24日,记者找到88岁高龄的刘敬亭,这位1949年开始在胶东参加文物管理工作的老人,对这些甲骨情有独钟。
1219片罗振玉[注: 罗振玉(1866~1940),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甲骨文学家、文物收藏家。甲骨四堂(即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之一。]旧藏甲骨,险入日本人之手
刘敬亭介绍,虽然她开始介入文物管理工作是在1949年,但1945年的那些惊险之事,早已听同事说了无数遍,就像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
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山东胶东行政公署派干部去东北地[注: 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详细情况请参看词条“北地郡”)。-beidi]区巩固地方政权,接收敌产。公署干部高兢生带领十几人到大连远东炼油厂执行任务。发现炼油厂内,一名日籍工程师迟迟不肯随日本侨民撤离,接连几天在厂区徘徊,并十分留意厂区里一个四面焊死的大铁箱。箱内何物?无人知晓。这引起大家的怀疑,就用铁凿撬开铁箱。铁箱一开,人们惊叹不已,原来里面装有73个木制小抽屉,11个布制小盒,嵌装有1219片甲骨。高兢生等人分析,远东炼油厂是海上码头,此箱应是日本人战败欲运走而未及运走者。胶东行政公署各救会会长张修己得知后打电话叮嘱:“务必妥善保管,待机运往胶东。”由于当时大连由苏军管理,环境特殊,解放区干部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将这箱甲骨运到山东栖霞保存。那个神秘的日本人在甲骨被发现后,失去踪影。
1951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撤销时,把所藏甲骨交给山东省[注: 东省 拼音: dōn?? shěn?? 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文物管理委员会,其中包括这批甲骨。后来省文管会与省博合并,这批甲骨成了省博的珍贵馆藏。
新中国[注: 【1】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 拼音: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 英语: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PRC) ,]成立后,胡厚宣鉴定这批甲骨时,发现正是抗战时期不知去向的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所藏甲骨。甲骨经什么人之手,又是什么人将它们藏在日本人工厂的大铁箱里,现在已很难弄清楚。但据日南满铁路档案,日军侵华期间,曾秘密将掠夺的中国文物从东北盗运回国。这批珍贵的甲骨,应是日本人没来得及盗走的遗留。
刘敬亭介绍,这批罗振玉的旧藏甲骨中,有四片是特级品和精品。分别是一片“鬼方”(即匈奴,《易经》云:“高宗[注: 武丁-武丁(?-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在位时期定为前1250年—前1192年),庙号为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据说“鬼方”甲骨全国仅有三片,其中两片在台湾;另一片刻有带“金”字旁的“马”字,“金”在甲骨中十分罕见,此系《甲骨文合集》中的唯一;还有一片正反面均有刻字,内有三个字呈“龟”型,在甲骨文资料中也是罕见的;再有一片的正面刻一“虹”字,此字边上的两道弧当是龙身,下端是龙头,作二龙吸水状,古人认为龙出吸水即天晴,故为“虹”字。
8080片明义士旧藏,历经[注: 历经 拼音: 解释: 经历;多次经过:~劫难ㄧ小庙~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已残破不堪。-lijing]风险“二次出土”
提到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有个外国人必须提及,他就是加拿大传教士[注: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明义士。明义士1885年2月23日生于加拿大,原名叫孟席斯·詹姆斯·梅隆。
1910年,明义士接受加拿大教会授予的牧师职务,来到中国传教。他在河南武安、彰德等地调查收集文物,后得知殷墟一带出土甲骨,便大量收购。据传搜集到五万余片,成为收藏甲骨最多的外国人。1933年,明义士到齐鲁大学教书,他从历年藏品中选出一部分,由安阳[注: 安阳市-河南省安阳市 (Anyang)1949年设市,在河南省北部、京广铁路线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殷商曾建都于此,是世界遗产殷墟所在地汉字之都,易都。]运抵济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离开齐鲁大学并带走许多珍贵文物。来不及带走的文物装箱封存在齐鲁大学。
这批封存于齐鲁大学的文物此后历经风险。1942年,日军占领齐鲁大学,明义士的朋友们将藏品分别存放,其中一箱甲骨藏在学校金库里,其他埋于校园各处。同时绘制两张方位图,正本转交明义士,另一份由外籍传教士安德[注: 司马德宗-安帝,名司马德宗(公元382~418年),孝武帝长子。孝武帝死后继位。在位22年,被刘裕买通宦官勒死,终年37岁。]鲁保存。从后来的书信中可知,藏品被至少存放于五个地方。与被日军盗掘的历史文物和图书相比,这批文物得以免遭日军劫掠,实为万幸。1952年,将要离开中国的原齐鲁大学英籍校长林仰山向学校交出这份绘制于1942年、标有明义士甲骨埋藏位置的“藏宝图”副本。按照图中指示,发现文物140箱、29457件,其中甲骨8080片(有文字的3668片)。至此,明义士收藏的甲骨经过二次出土,重见天日。这批甲骨虽大多都是小片、碎片和无字甲骨,价值比不了罗振玉旧藏,但能重见天日,也实属万幸。
12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