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潜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的秘密作战行动
人们通常认为,意大利潜艇曾卷入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同时也是西班牙内战期间唯一参加过作战行动的外国潜艇。而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其他战舰则扮演的是国际观察者的角色,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持外国力量的中立地位和执行武器禁运。
1937年4月,德国海军“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遭到了西班牙共和军空袭,其姊妹舰“希尔海军上将”号随即对西班牙阿尔梅拉港实施了报复性炮击。这也是上述国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唯一的一次直接公开军事干预行动。很显然,这次军事行动显示出所谓的“中立”其实并非真正如此,尤其是意大利潜艇和水面舰艇在整个内战期间曾多次参与直接作战行动。尽管意大利政府一直否认这一点,但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殊不知,这其中还包括一个小规模的、隐蔽的甚至不算成功的作战行动,其代号叫作“厄休拉”,行动的主角是德国海军U-33和U-34号潜艇。整个作战行动一直秘而不宣,直到二战结束后,一名法国海军军官――克劳德.胡安在整理纳粹德国海军资料档案时才发现了记载“厄休拉”行动的内容。资料显示,德国海军的U-34号潜艇在行动中秘密击沉了西班牙共和军C-3号潜艇。若不是C-3号的沉没,德军在1936年底进行的这次为期一个月的作战行动也许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
战争初期的海上形势
西班牙内战的正式爆发是在1936年7月18日。在这之前的一天,位于摩洛哥的叛军率先发动军事政变,此后迅速在马德里、巴塞罗纳和瓦伦西亚这几个主要城市展开,但都遭到了失败。只有在西班牙北部的城镇里,政变取得了一定成功。对于叛军来说,改变事态平衡的唯一希望便是驻扎在摩洛哥的由弗朗哥领导的所谓的“非洲军”。这支军队起初只有30000人,但是在当时的西班牙却是训练水平最高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发动的秋季攻势将战线成功的推到了马德里郊外,并攻占了西班牙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区域,使得北部地区的战争物资供应得到了保障。
弗朗哥起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他必须设法将自己的军队投放到西班牙本土去。这样就需要在西班牙半岛南部控制一块区域,并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第一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叛军在战争初期发动了一个大胆的攻势,从而迅速控制了塞维利亚和卡迪士镇。但主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西班牙海军的大多数力量控制在共和党手里,并且很明显的他的主要使命是阻止任何一支来自非洲殖民地的军队前往西班牙。海上力量的对比显然令弗朗哥十分沮丧:虽然双方都拥有一艘战列舰(姊妹舰,1914年建造),但共和军还拥有3艘轻巡洋舰。在驱逐舰的对比上更是夸张:共和军拥有11艘驱逐舰(9艘新舰2艘旧舰)而叛军只有一艘旧驱逐舰。在潜艇力量的对比上则完全没有平衡可言,全部12艘西班牙潜艇都在共和军之手。这就意味着弗朗哥的海军完全无力发动水下攻击。但是某些事实又极大的减轻了弗朗哥在军事态势上的压力。首先是西班牙所有3个海军基地已有2个(卡迪士和阿尔费罗)为弗朗哥所控制。战争初期在西班牙半岛西北角建造的两艘重巡洋舰“卡纳里亚斯”号和“巴里亚雷斯”号(实际上是英国“肯特”级的改进型)在内战爆发时已经接近完成。而卡迪士海军基地本身就位于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控制这个地方对于叛军而言更是意义重大。此外,共和党海军军官政治上具有保守性,他们对于叛军有一定认同感,这一点不同于西班牙军队的其他单位。战争爆发时,政府迅速控制了这些军官并任命了接任者。而接任者通常是无经验的低级军官或无能的人,只因为他们与政府的政见相符便得到了简单的任命。显然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共和党海军的战斗力和作战效率。对于人员素质和训练水平要求尤其高的潜艇部队则更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共和党海军的劣势非常明显,C-3号潜艇也不例外。
1936年秋的海上形势
战争一开始,共和军迅速派遣舰队前往直布罗陀海峡实施封锁,弗朗哥仅能从海上投放两个轻步兵营到卡迪士。于是弗朗哥开始尽一切可能从空中向西班牙半岛投放部队。考虑到运力的不足,空投取得的效果是值得褒扬的。尽管如此,也只能投放步兵和他们的随身装备,重装备却只能通过海上运输。弗朗哥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劝阻,决定采取一次大胆的冒险行动――“要么什么也没有,要么就是全部”,他组织了一支小型护航船队横渡海峡。行动于8月5日夜开始,船队成功突破了封锁成功抵达目的地。共和军发现以后大为震怒,于次日派出巡洋舰和驱逐舰炮击叛军基地并击沉了一艘叛军炮艇(该艇不久后即被打捞出水,并于1937年重新服役)。除此之外没有对叛军造成其他损失,但此后封锁的力度加强了,突破封锁变的更加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但此后交战态势朝着有利叛军一方发展。
9月21日,一支由一艘战列舰、两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共和党海军舰队前往比斯开湾北部水域支援其陆上作战。在这之前共和军曾派出一架特别装备的Potez54轰炸机前往阿尔费罗攻击刚刚完工的“卡纳里亚斯”号巡洋舰。飞行员在返航后报告说重创“卡纳里亚斯”号,但实际上该舰只遭受了轻微损伤。于是共和军只留下了一支由一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对直布罗陀海峡实施封锁。不久,叛军巡洋舰“卡纳里亚斯”号和另一艘巡洋舰“塞维拉海军上将”号立即起航南下,途中发现共和军正在巡逻的两艘驱逐舰“费兰迪斯”号和“格拉维纳”号。叛军巡洋舰立即开火并击沉了前者,“格拉维纳”号则逃往卡萨布兰卡。这样,叛军的海上运输通道被再次打开了。
奇怪的是,10月中旬当共和党海军从北部水域返航时却没有攻击叛军位于休达港的巡洋舰,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前往海峡巡逻。于是,休达至卡迪士的海上运输通道为弗朗哥叛军彻底铺平了。以上就是11月“厄休拉”行动展开前的事态发展。整体而言,弗朗哥叛军通过努力显著的改善了自己在海上力量对比中的劣势并充实了自己的实力。对于他们的对手共和军而言,如果此时仍能解决自己训练水平低下和组织混乱的问题的话,仍能对弗朗哥叛军造成极大威胁。
“厄休拉”行动
交战双方在战争爆发一开始都不约而同的急于寻找潜在的盟友。共和军方面得到了法国、英国和俄国的支持,叛军则有意大利和德国撑腰。起初,尽管希特勒赞同弗朗哥起兵的原由,但西班牙叛军的使节在柏林还是受到了冷遇,因为第三帝国不相信他们能够赢得这场战争。不过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原因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共和军得到了强大的俄国的支持,西班牙由此很可能加入共产主义阵营。此外,意大利在同意援助叛军之后立刻为后者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特别是运输机。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终于同意了叛军的援助请求,开始提供作战物资和军事人员。但是,这些军事人员在一开始仅仅是顾问性质,并不直接参与作战行动。内战爆发的头一周里,各国都不赞成直接参与西班牙的军事冲突。但是不久后,意大利便通知德国他们将派遣潜艇部队直接参战以支援弗朗哥,10月,意大利潜艇就开始了战斗巡逻。尽管潜艇在战斗中不易判别国籍而且难以被发现,但这种做法无疑还是破坏了中立立场。而且意大利潜艇在地中海海域的秘密参战骗不了任何人,因为众所周知所有的潜艇都归共和军所有。但墨索里尼根本不曾考虑这些,只是一味否认意大利参与了西班牙的军事冲突。此时,德国人决定立即行动。因为德国潜艇的隐蔽行动很容易得到意大利的掩护,而且德国人也迫切需要检验和证明自己的军事实力,尤其是他的水下力量。德国人的武装干预策略与意大利不同,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必须是极小规模的和尽可能隐蔽的。在1936 年,德国只有少量的U艇可用,很难抽调力量派往地中海海域作战,最终执行秘密作战行动的潜艇数量被确定为两艘。更重要的是, 这必须是一次真正的秘密行动,任务的隐蔽性是需要最优先考虑的。这个特点与作战行动的计划和具体实施密切相关。邓尼茨是作战行动的最高指挥,行动代号确定为“厄休拉”――由邓尼茨的女儿的名字而得名。首要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艇型。用来执行任务的潜艇必须是远洋潜艇而不是排水量较小的II型近岸潜艇,所以新型的VII型潜艇无疑最为合适。当时德国海军拥有的VII型潜艇全部隶属于潜艇部队第二舰队,但直到1936年10月时还仅有5艘在役,包括10月底刚刚服役的U-30号。德国人选中了四艘潜艇执行西班牙海域的作战任务――U-27、U-28、U-33和U-34号。但考虑到兵力所限,这一数字又被缩减为3艘直至最后的2艘――U-33和U-34号,其代号分别是“特里顿”和“波塞东”(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挑选艇员和指挥官。U-33和U-34号潜艇的德军艇长分别是海因里希.杨克尔和恩斯特.索博,他们都是初次担任艇长一职,艇员们也大都缺乏作战经验,所以还需要一些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来补充。于是,科特.弗雷沃尔德被任命为U-33号潜艇的新艇长,此人于1935年起就担任U-7号潜艇艇长,而且对鱼雷攻击战术破有研究。U-34号的新任艇长哈雷德.格鲁瑟则资历更深,此人曾是U-8号潜艇艇长,并亲自参与了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重建。VII型艇的水下排水量为965吨,全长72.38米,水面最高航速达17节。VII型艇的前身是E-1,该艇为西班牙建造,于1930年下水,1931年在地中海海域由德国海军军官主持进行了海试。不过西班牙海军最终并未采购该型艇,倒是土耳其海军对这艘潜艇颇感兴趣。1934年,土耳其买下了这艘潜艇并重新命名为“Gür”,该艇一直服役到1947年。哈雷德.格鲁瑟就是早先在这艘潜艇上服役的军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