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飞机---He112战斗机

西班牙空军的 He 112B 型战斗机在 1943 年 3 月 3 日击落一架美军的 P-38 战斗机
简介
1934 年初,致力于重建工作的德国空军向国内各大飞机制造企业招标研制一种新型战斗机。尽管其目的是最终拥有一种超越同时期其他国家主力战斗机的优秀飞机,招标书上的性能要求却定的并不出格,甚至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了。最终共有四家公司交出了自己的设计,他们分别是福克.武尔夫公司的 Fw 159,阿拉道公司的 Ar 80,BFW 公司的 Bf 109 以及亨克尔公司的 He 112。其中前两种设计很明显地不符合当时飞机的发展趋势,没有什么改进潜力,很快被淘汰出局,而剩下的两个竞争者在飞机性能上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如果硬要分出高下的话,He 112 似乎略胜一筹。
但到了今天,He 112 却成了二战中德国人投入批量生产的战斗机里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个型号,尤其是当你关注到这种飞机在各个装备国家空军中长达十多年的役龄后就会发现,这实在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相较于它最初的竞争对手---Bf 109 那传奇性的经历和名望而言,He 112 的一生实在可说是默默无闻。如果这种飞机也象人一样有思维和语言的能力,那么当它总结自己一生的际遇时,也会感叹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基本资料
制造厂家:恩斯特.亨克尔飞机公司(Ernst Heinkel Flugzeugwerke GmbH )
设计人:沃尔特.冈特(Walter Günter)工程师,齐格弗利特.冈特(Siegfried Günter)工程师
设计年代:1935 年
类型:昼间战斗机
乘员:一人
外观:常规布局的下单翼战斗机,全机在设计时大量采用优雅的曲线。
机身:机身从前到后呈纺锤形,而横截面为卵圆形。机头设计相当流线,仅为了发动机的进气和散热以及武器的发射留了几个小开口,与苏联的IL-2攻击机较为近似。
机翼:该机巨大的椭圆形机翼稍稍带点下折,也算是倒海鸥翼的一种吧。襟翼从翼根处向外延伸,同从翼梢向内延伸的副翼在翼展的三分之二处汇合。
其他细节:座舱罩为水泡型,由三部分组成。He 112 采用后三点式起落架,全部可以收放(尾轮当收起时仍旧半露)。由于采用了倒海鸥翼,主起落架做得较短,且是向外侧收起。
开发背景
三十年代早期,当重建的德国空军开始找寻合用的新飞机(一开始的首要需求是教练飞机或通用飞机)时,亨克尔公司无疑是该国最有经验的飞机制造厂家。在这种情况下,亨克尔博士倒也不负众望,接连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双座军用机,如:He 45,He 46,He 50 等,因此军方的订单大多被其夺走。在随后的战斗机开发上,亨克尔公司亦佳作纷呈,先是 He 49 初试啼声,其改良型 He 51 更是在 Bf 109 问世前雄踞德国空军主力战斗机的宝座。总之,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亨克尔公司与帝国空军部(RLM)的蜜月期了。
He 51 是一种设计精巧但平凡的双翼战斗机,当它在 1933 年首飞时“德国空军”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1934 年 7 月,首批 He 51 战斗机开始分配到一线部队手中以取代 Ar 65 和 Ar 68,但由于预算的问题这几种飞机还是并行服役直到 Bf 109 大量进入部队后。实际上,在 He 51 投入现役时这种设计就已经过时了,因此军方在接受了第一批 75 架战斗机型之后,第二批的 80 架就被加上浮筒用于水上侦察任务,称为 He 51B-2,第三批的 79 架则改成了专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 He 51C-1。
1936 年 8 月 6 日,首批 6 架 He 51 战斗机被送到了西班牙参与内战,不久又组成了三个各装备 12 架该型飞机的战斗机中队,而到了 11 月份,德国人以这几个中队为基础组成了有名的“兀鹰军团”。随着战争的升级,补充的飞机从德国源源而来,在面对共和军老式的双翼飞机时,He 51 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
不过 He 51 所取得的空中优势并没有维持多久,共和军方面开始将苏联援助的波利卡尔波夫系列战斗机大量投入战场。I-15 出现使得 He 51 终于在空中遇到了强硬的对手,而全新概念的 I-16 战斗机的登场更让已陷入苦战的 He 51 慌了手脚,最终不得不从一线的空战任务中黯然撤走,转而作为对地攻击机,后又改为高级教练机使用。内战过后,西班牙空军还保有 46 架 He 51,加上从德国添购的 15 架同型机,一直使用到了 1952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