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P-26“玩具枪”战斗机

摘自《中华军事》
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问世以来,考古学家们一直热衷于寻找人和猿之间丢失的环节(虽然至今也没有任何化石出土),航空技术的发展似乎也可以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因为时代跃迁的瞬间往往被定格在某型具体飞机的身上。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航空技术革命,快速凶悍的单翼机终于取代功德圆满的双翼机成为蓝天的主人,波 音 P-26“玩具枪”正是掀起时代巨浪的新锐战斗机之典范。
威廉?爱德华?波音(William Edward Boeing)在 1916 年创办了波音公司,此前他曾在西雅图经商,做过木材生意、造过赛艇也造过水上飞机。波音制造大型飞机的名声使其战斗机研发史常常被人忽略。 实际上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波音就与之东部的对手柯蒂斯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以争取成为美国战斗机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波音在 1919 年得到第一笔大宗飞机订货:为陆军航空勤务队(U.S. Army Air Service)制造 200 架托马斯?摩尔斯(Thomas-Morse)MB-3 战斗机。波音 在 MB-3 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后被称为 MB-3A),如重新设计尾部翼面,修改散热器以及用钢管焊接机体结构取代原来的木制结构等。 值得注意的是,波音公司就是凭着 MB-3A 的良好口碑逐步走上正轨,而托马斯?摩尔斯公司却很快被人们所遗忘。波音的下一个战斗机方案是 波音 15,计划使用钢管骨架机身加木制机翼,装备 435 马力柯蒂斯 D-12 型液冷发动机。波音发展该机的目的仍然是与柯蒂斯公司争夺市场,由于对其充满期待波音甚至自行出资制造原型机的机身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