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忆陈云:共和国“掌柜”一生积余仅万元(3)
1945年,根据党中央的决定,陈云与彭真、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等人一同乘飞机赴东北。
“临走时他和我说,让我们这些干部,赶快轻装快马赶过去,指挥大家开辟工作。”
东北四年,陈云功勋卓著,在战略取向、发动群众实施土地改革、军事斗争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后,朱劭天受李富春之托,前往东北展开西满地区财经工作。“我跟陈云学了东西,就用,成立银行,搞税!他的决策都很英明。后来李富春说陈云又让我去他身边,我说好!”朱劭天在东北呆了四年,期间一年,他再次跟随陈云,挥洒智慧。
新中国经济元勋
坐镇沪上打赢没有硝烟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掌经济。
“他对这个(经济)很在行!我们每次见面谈论的内容都是什么涨了,什么跌了,人民的生活怎么样了。”陈云离开东北后,朱劭天仍时常与他见面,谈工作。
建国初期,陈云“紧扼”上海,认为此地是经济恢复的关键。在他看来,在西北管财经是摆“小摊子”,在东北管是开“商店”,如今要办“大公司”。
当时,上海经济十分困难:生产停滞、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国民党统治的“后遗症”,使上海民不聊生。
陈云提出“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口号,着力解决“两白一黑”短缺问题——“黑”指的是煤炭,“白”则指粮食和棉花。陈云标本兼治,稳住上海经济,也对稳住全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经济建设计划“一五”计划亦由陈云主持制订,工作历时5年,数易其稿,倾注了他大量心血。
大跃进时期,他艰难行进;“文革”遭难,不忘忧国。陈云执意坚守的,是对国家的热爱。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满目疮痍的中国终于“春回大地”。陈云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再“出山”,成为经济调整的决策者、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现代化建设的谋划者。
陈云着力抓农业与轻工业,调低积累率,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消费品丰富起来,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也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与此同时,他起草了《计划与市场问题》,探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率先强调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在陈云看来,搞经济的终极目标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他还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协调建设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保护资源、防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