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忆陈云:共和国“掌柜”一生积余仅万元(2)
“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他)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到我,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这两个赤军领袖人物实与我未见时之想象,完全不同。”
转战延安东北
巧用通胀工具,力破国民党经济封锁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云奔赴延安,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七年之久。
1944年,陈云调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于此,朱劭天初遇陈云,并结下不解之缘。
“他这个人脑子非常好,很有威信,调来管经济。我是学经济的,就跟着他干!”朱劭天回忆,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边区实行严密封锁,外援断绝,经济十分困难。
陈云等废寝忘食,苦思冥想,部署措施,力求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一次,他让我想办法到口岸去提高盐的价格,赚国民党的黄金和法币,边币不如法币‘腿长’啊!”朱劭天就在陈云的“电报遥控”下,“智斗”国民党。
“我们把国民党盐库的人都收买了,他们没有存货时,我们就把盐价提高,卖出赚钱。市面上的盐多了,我们就降价,老百姓不买他们(国民党)的,他们亏死了!”
“又好比在1944年,收棉花的时候,我们进口口岸把收购价提高了一倍多来吸引人。”高价招远客,封锁边区的国民党连、排长领着士兵集体“背棉”而来,“有的一晚上背几趟的。我们收了百余万斤,国民党连60万担的计划都完成不了,我的脑子还记得。”
朱劭天指了指与陈云的合照,会心而笑。
陈云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朱劭天曾亲耳听到他说。
“当时情况困难下,出不出票子都成问题。没有书本给你参考的,只能自己想办法。所以,陈云就这么说了。他根据实际情况,开始搞对外贸易了。”朱劭天在陈云身上,学会了这个技巧,并应用到此后工作中,合理安排了钱币的流向,推动了经济。
在金融市场波动时,陈云运筹帷幄,巧夺时机,“吞吐”黄金、法币;对边区经济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剪刀差扩大等问题,见解独到。
“他向我解释,战争时期条件特殊,各国都采取通胀手段,这一工具,不可放弃。”
陈云爱才,亦十分重视对干部的培养。在西北财经办事处,他悉心培养了大批财经干部,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精通业务,尤要德才兼备。
“他常说接触钱财物的机会越多,越要廉洁奉公,同每一元钱作斗争,个人不动用公家一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