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揭秘:中国歼-10战机研制之路!图(3)
歼-10飞机设计发图与国内其它机种不同,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所只有几十台终端,无法满足几百人同时上机的需求,几万张A4图纸要按时描出,怎么办?所里把设计发图的科研计划按图号进行分解,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为了加快进度,部分图纸采用手工绘制,绘图时只能围绕着高大的图板来回走动,一天伏案工作长达十多个小时。一张张草图一笔一画地绘制出来了,可怎么将这些图纸尽快地输入计算机,难题又出现了。经过激烈的“争吵”和商量,最后达成了共识:机器24小时运转,设计人员几班倒,轮流上! 眼睛熬红了,上点眼药水继续干。实在困极了,趴在桌上眯上几分钟,接下来还是工作。
就这样,通常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周期完成的6.7万多张A4图纸,中航工业成都所的科技人员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出手了!
关键词 首飞
这一刻 现场的人都流泪了
时间:1998年
1998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全线参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国航空工业翘首以盼的春天。
这一天,天气多云,能见度不太理想,风力较小。
首飞现场,歼-10飞机的首飞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消防、抢险、救护、牵引、电气源等各种辅助车辆已按序进场到位。
“歼-10飞机具备放飞条件,同意放飞。”总设计师宋文骢、行政总指挥刘高倬等分别在放飞评审书上郑重签字。
期待、兴奋和略显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机场。
因进场人数有限,成都所许多设计人员自己打的或乘坐公交车提前来到现场附近。在场站四周的房顶上,在对面农家的小楼上,甚至在旁边公园的树杈上,到处都站满了人。
下午2点过,伴飞的飞机滑入跑道,迅速起飞,飞向指定空域等待。
人们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远远望去,型号飞机缓缓地滑入主跑道,稳稳地停在起飞线上。
“启动了!”不知谁叫了一声。话音刚落,只见飞机像离弦的利箭,风驰电掣般轰鸣着高速滑了过来,抬前轮,腾空,在人们的头顶呼啸而过,然后转弯,渐渐消失在天际。
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仿佛是顺理成章的事。飞机飞得那么平稳,人们好像都呆住了,然后才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几分钟后,型号飞机在指定空域与伴飞飞机会合,双机编队从机场上空通过。一圈、两圈……每一次通场,两机编队的队形都是那样稳健,两机的运动轨迹是那样整齐划一,体现了试飞员高超的驾驶技术,也表现出飞机良好的可操纵性和跟随性。
几圈过后,飞机进入陆航线,人们翘首以待的时刻就要来到了,气氛紧张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