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救人而吃人”的残酷战争
清入关后的早年间,明朝尚未最终覆亡,先后有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为首的“隆武政权”、以及桂王朱由榔为首的“永历政权”持续进行了历时18年的抗清斗争,这段时期都统称为“南明”。其中,南明“永历政权”由于得到广泛的拥护,曾一度取得与清廷划江而治的南北抗衡优势,可惜由于内部倾轧,永历朝廷最终错失了多次复兴机会,不得不偏安云贵一隅。
为挽回颓势,南明西宁王李定国(原大西军将领)决定联络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夹攻夺取广东,以图再度兴复南明的大业。夺取广东(广州)的最关键一役在于先攻下广州西南的新会,“克新会,则广州可下”。恢复广东是当时南明中兴的最佳战略,李定国对此一直踌躇满志。
清顺治十一年二月,李定国聚集全部主力挥师入粤,一路势如破竹。这年的四月间,大西军开始全面围攻广东新会,誓要取新会而下广州。而坚守新会的耿继茂部清军(汉军)也获得死战命令: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新会,人在城在,人不在城也要在。
正史中没有记录的是,当时的新会守军也害怕城池落到南明手上后,一旦被八旗清军重新收复回来时必将引起灭绝性的屠城,因为扬州嘉定的屠杀事件才发生过不久。这说明当时的新会清军守城将领并非没有人性的,那么,为何后来又发生了恐怖的“吃人”事件呢?
其实一切都为了“救百姓”,对李定国是这样,对新会守军也是这样。
李定国在三次大型的围城攻坚战斗中每每落败,皆因新会守军将百姓驱逐出来“当炮灰”,李定国不忍心,于是一次次放弃进攻。具体是这样的:当李定国通过挖掘地道抵达城墙根下炸开城墙,正要组织大炮猛轰缺口的时候,新会守军就驱逐百姓有序地出来搬石块,一一堵回缺口;当李定国用葵树干扎成的“捆青”堆砌成台阶要爬上城墙时,新会守军就让百姓从城墙里挖缺口爬出来,将“捆青”一一搬进城内。李定国没辙了,只好借优势的兵力实施了长期围困,要将新会清军困死饿死。
而新会清军方面呢,早制定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城池的方案,因而也针对李定国的“善良弱点”采用了各种不择手段的守卫方式,他们一早就知道李定国不会拿老百姓的生命作战争代价。而在对内的宣传方面,新会清军也早就宣扬了可怕的屠城后果,对谁当皇帝不甚理会的百姓自然就站在清军一边,全力支持他们守城,只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灭绝性屠城--所以才出现了老百姓“甘心”被驱赶守城的现象。有人评论李定国的这场战争是“好汉遇到了无赖”,可是战争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