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无国花之名但有国花之实
本文摘自:《寻根》 2009年第3期 作者:刘作忠
一
世界各国皆有国花,且多选定本国独有或盛产之花:日本盛产樱花,以樱花为国花;自称为“太阳的子孙”的秘鲁,以遍布本国的太阳花(即向日葵)为国花;英国以本国花种最多的蔷薇为国花,以寓“和平与友爱”;法国以百合花(也称鸢尾花)为国花,以象征民族纯洁、庄严和光明磊落;“橄榄之邦”的希腊以橄榄为国花,象征和平和智慧;等等。
国花,表达人民的情感,寄托民族的理想,象征民族的特性,彰显国家之荣誉,显示政治之进化。
辛亥革命前,中国还没有法定的国花,相传唐代曾以牡丹为国花。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有魂也而后有花,我国自民国建后所谓自由之花、共和之花,亦遍传人口矣,然仅有花之名而尚未有实。”(《申报》1916年1月21日)有鉴于“吾华国花,向无定论”,而“牡丹吾国性所寄,吾国民所同好”,有人建议“确为吾国国花”(《我中华民国之国花》,《申报》1920年10月10日)。
著名南社诗人、时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胡怀琛(寄尘)主张以菊花为国花,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各国皆有国花,中国独无有。神州地大物博,卉木甚蕃,岂独无一花足当此选,窃谓菊花庶乎可也。菊开于晚秋,自甘淡泊,不慕荣华,足征中国文明之特色,其宜为国花者一也;有劲节傲霜耐冷,不屈不挠,足征中国人民之品性,其宜为国花者二也;以黄为正色,足征黄种及黄帝子孙,其宜为国花者三也;盛于重阳……其宜为国花者四也。夫牡丹富贵,始于李唐,莲花超脱,源于天竺,然于国花无与,国花之选,舍菊其谁?爰为斯议,以俟国人公决。”(《中国宜以菊为国花议》,《申报》1925年10月10日)
1928年,国民革命军统一全国后,国际交往频繁,各国皆有国花,唯中国独无,选择国花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一些文人雅士闻讯,纷纷撰文于报刊,积极参与其中:有建议兰花、有建议牡丹、有建议稻花、有建议莲花、有建议梅花,等等。其中主张以梅花为国花者居多。而“教育部赞成内政部定梅花为国花之提议,并拟用三朵连枝,以象征三民,而以五瓣象征五权”(《申报》1928年11月28日)。
消息传开,人们纷纷响应。当时正值《申报》创刊50周年,拟发行二万号纪念特刊,并征求报徽。有人建议:“政府之所以取梅花为国花者,以梅花既是庄严灿烂,又为五瓣花瓣,所以表现吾国庄严灿烂国家,政府实现五权宪法也”,而“《申报》既为吾国最先发行之报纸”,可以“国花为报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