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公斤TNT炸墓劈棺:汪精卫的末日(3)
后事
11月12日上午9时,汪精卫的临时棺木被放上专机。机内供奉着日本裕仁天皇特赐的菊花勋章和颈饰。日本还派了久已不见踪影的四架飞机护航,从名古屋起飞,汪精卫总算又“回”南京了。
飞机降落的地点是南京明故宫的日本军用机场。这一天的南京,戒备森严,高射炮对准天空,上百架日本飞机,也硬着头皮准备对付万一出现的空战。在机场上恭候灵柩的陈公博、周佛海、林柏生、褚民谊等,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下午5时30分,汪的专机和护航机在紫金山上空盘旋一周后,缓缓降落在机场上。
这一夜,颐和路汪公馆的大厅内,灯火通明,为汪精卫治丧而成立的“哀典委员会”正在召开第一次会议,要人们心情沉重,面色肃穆。沉默了好久,陈璧君忽然河东狮吼:“怎么,都成了哑巴啦?一群没出息的东西!如何对得起汪先生在天之灵!”只有陈公博胆子大些,还敢开口:“夫人,汪先生有遗嘱吗?”没有!“陈璧君说。”我们打算替汪先生国葬。“陈公博讨好地说。陈璧君霍然站起,厉声说道:”不要国葬!汪先生生前不同意国葬!他关照只要在紫金山的梅花岭中,择块风水宝地,搞个坚固的坟墓,长眠在中山先生边上就可以了。在墓前石碑旁,再立一块矮碑,刻上先生最喜欢的‘咏梅’诗。墓碑上只刻‘汪精卫之墓’,连‘先生’二字也不要。其他你们不必再多说。都听懂了吗?“她拿出事先写好的汪的”咏梅“诗来,这是汪精卫以前的手稿,上面写着:”梅花有素心,雪白同一色。照彻长夜中,遂会天下白。“
陈公博看后,没有说话,就将诗稿放进公文包内,会就算开完了。
11月13日上午,汪的尸体移入上等楠木棺材,重新大殓。汪穿着藏青长袍和玄色马褂,戴着礼帽,两眼微微睁开,陈璧君再三用手按抚,怎奈尸体早已僵硬,再也闭不起来,这也算是汪精卫死不瞑目了。陈璧君在棺材旁边,拿出一方宣纸,用毛笔写了”魂兮归来“四个大字,塞在汪的马褂内,作为最后的凭吊。
出殡
1944年11月23日,伪政府替汪精卫在南京大出丧。6时30分,举行”移灵祭“,由陈公博站在棺材前朗读祭文,7时整,大出丧开始。队伍最前面,一伪军官骑黑马高擎开道旗。后面是两个骑黑马的骑兵,背着枪口朝下的步枪,一人手执伪国旗,一人举着青天白日伪党旗。然后是军乐队,边走边奏哀乐。再后面是骑兵大队和步兵连。然后是手执花圈的伪官们。陈璧君和子女们穿着黑色丧服,分别走在灵车前后。灵车由八匹白马牵引。灵车后还有卫士大队和被胁迫来的大学生一万多人,绵延有三里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