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访华侧记:没铺红地毯的国宾欢迎仪式(4)
1988年12月初,钱其琛外长访苏,前苏联外交部礼宾司印发的访问工作小册子的封面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同志正式访问苏联日程。”此次戈氏访华,对他如何称呼的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戈氏来华的头衔虽然有排列在第一位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但是谁都知道,他的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排在第二位)是最主要的。当时中苏两党都是执政党,如不称“同志”,而改称国际上流行的称呼,如“先生”、“阁下”等一定会引起轰动。中央经过斟酌,决定沿用过去的习惯,仍称其为“同志”。
没铺红地毯的国宾欢迎仪式
戈氏一行抵达北京后,依照双方商定的日程安排,并经中共中央批准,戈尔巴乔夫于5月15日抵京后,原定于当日下午4时整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欢迎仪式。然而,当时天安门广场上的情况无法保证仪式的正常进行,接待办公室的接待人员都十分焦急。5月14日晚11点10分,接待办公室接到公安部的电话,传达了中央领导指示:欢迎仪式改在机场举行。
接待办公室立刻紧张得像开了锅。好在事先已经有心理准备,并且同有关协作单位打好了招呼。为了不走漏消息,接待办公室规定,有关戈尔巴乔夫访问日程的电话,一律使用红机(即内部保密电话机)。当时解放军仪仗营那里没有保密电话机,负责通知的人只好用普通电话机,把负责此项任务的人员请到钓鱼台来,当面口头交代,要求仪仗队15日11时前到首都机场南停机坪。他们接受任务离开钓鱼台宾馆时,已过午夜。后来听说,解放军仪仗营担心白天兴师动众,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在15日天不亮,就将数百人的队伍提前拉到机场等候。
5月15日清早,礼宾司的同志赶到机场,分头落实有关欢迎仪式各项准备工作,如专机的停靠位置、欢迎队伍的排列,贵宾室的布置,前苏联使馆人员进入机场安排(一律凭使馆特有的221号汽车牌)等等。由于临时安排供应开水有困难,决定在机场供应易拉罐饮料。在欢迎仪式上必须悬挂两国国旗。让人着急的是,由于机场旗杆滑轮因多年不用而严重锈蚀,不能使用,只好把升降梯开来,才把中苏两国国旗和多面彩旗升起来。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礼宾惯例,国宾来访,欢迎仪式上应该铺上红地毯,即国宾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应一直走在红地毯上。从1980年9月1日起,我国实行礼宾改革,把国宾欢迎仪式由机场(车站)改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当时,还特制了欢迎国宾用的红地毯,存放在大会堂地下室,以备不时之需。戈氏来访,不得已临时改变欢迎仪式地点,而红地毯却无法从大会堂运出。一来是地毯那么大那么重,搬动运输困难,更主要的是因为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着人群,要想搬出红地毯,又避开他们的视线,是不可能的。结果就是后来大家在电视上都看到的尴尬情形:没有铺红地毯的国宾欢迎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