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访华侧记:没铺红地毯的国宾欢迎仪式(2)
为了这次访问,钱其琛外长半年前就访问了莫斯科,并当面向戈尔巴乔夫转达了中国领导人欢迎他于1989年访华的邀请。仅仅两个月后,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回访北京,确定了戈尔巴乔夫访华的具体日期,即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戈尔巴乔夫是应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邀请,来我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因此杨尚昆主席主持了机场的欢迎仪式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宴会。
当戈尔巴乔夫一行途经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时,聚集的人群造成了交通堵塞。接待办公室为了保证客人的安全,在安排戈氏车队的行车路线时,尽量避开人群。然而,随着戈氏访华消息的公布,群众开始围追国宾车队。戈尔巴乔夫那时正在兜售他的“新思维”、“公开性”,没有理解中方尽量让他避开人群的特别用意。他以“与公众接触”为由,多次要求车队停车,下车与路边群众握手、交谈,更增加了接待工作的难度。
戈尔巴乔夫访华的重头戏是与邓小平的会见。
1989年5月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中午邓小平又在福建厅宴请了戈氏一行。这就是著名的中苏“高级会晤”。邓小平提出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主张,得到了双方的一致认可。这次会晤确立了中苏关系正常化新框架,为双方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中俄以及中国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
“只握手,不拥抱”
在外交礼仪中,互相握手或者拥抱是很常见的礼节,但这两种礼节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当时,中苏经过长达30年的隔阂,终于在1989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当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高领导人见面时,并没有按照过去的礼节习惯互相拥抱,而是互相握手问好。
早在1988年,在中苏关系正常化即将开始时,邓小平对此就有了明确的指示,那年10月28日,邓小平办公室秘书给总理办公室打电话,并作了如下电话记录:“小平同志说:告诉钱其琛同志和李鹏同志,请外事小组开一次会,讨论一下钱外长访苏、苏外长来访,包括以后首脑会晤时礼遇方面的问题,定个调子、热的尺度。现在西方都在注意中苏热的情况,比如说拥抱不拥抱的问题。从外长开始,苏联一定热,我们热到什么程度有些甚至定了的,要给苏打个招呼,比如不拥抱。拥抱会震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