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的终结者:土耳其人的乌尔班大炮(3)
直到六周后(四月初)巨炮才运抵君士坦丁堡,此前工兵已经做好了火炮发射的场地准备(诸如清除灌木,平整地面,等等),并且在据城墙250码开外修筑了一系列火炮工事。
苏丹沿城墙的薄弱地点布置了14到15个炮兵阵地。乌尔班巨炮(也被对面的希腊人称作”皇家大炮“)布置在苏丹帐篷前的显要位置--以便苏丹随时监督战果。炮兵阵地通常布置一门主炮,同时环绕大量小口径火炮作为辅助,奥斯曼士兵称之为”巨熊周围的幼兽“.它们可发射从200至1500磅的炮弹。虽然有目击者夸张的称,穆罕默德二世拥有极为庞大的火炮阵容,但实际上他很可能只拥有69门大炮,不过在当时也算一支惊人的炮兵力量了。当然,攻城部队也少不了装备一支传统的投石机部队作为辅助。
为了安装这些笨重的金属大炮,工人们动用了复杂的滑轮系统,为了预防守军火力摧毁这些昂贵的兵器,特意安装了木质的护盾为大炮提供防护,而炮弹则用舰队从黑海北岸运来。火炮班由训练有素的两组队员构成,全面负责火炮的布置、装填、发射乃至维修。
在那个年代,操作这些重炮需要很长的时间、耐心和技术。首先要向炮筒装载火药,接下来再小心地放入适当口径的炮弹。调整射击俯仰角度则全靠炮兵往炮架下嵌入不同尺寸的木楔子。一些巨型木梁垫在火炮下以便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