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奢一战成名的“阏与之战”(2)
赵惠文王向乐毅请教他对出兵援救韩国的意见,其实也就是希望乐毅能够接下廉颇不愿意接受的任务。不过赵惠文王再次失望了,这位当年五国讨齐联盟的总司令对这件事的看法跟廉颇如出一辙。
身为久经阵战的兵家名将,廉颇和乐毅都不会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而救援韩国的军事行动被两位战国时期排名top10的名将否定之后似乎也失去了可操作性。
然而,被名将否定的计划对非名将来说也许就是一个机会,就这样,一位在当时战国军界的非着名将军赵奢应运而生。当时赵奢的职务是赵国税务局局长,跟带兵打仗本来扯不上半点关系。看到名将廉颇和乐毅都表现出理智的畏难情绪,赵惠文王很失望,他急需一位有种的将军站出来创造奇迹,于是就找到一贯迎着困难上的赵奢谈话了。赵奢果然有种,他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从此“狭路相逢勇者胜”就变成了一句成语,不过当时赵奢形容的不是两个剑客,而是两只老鼠在地洞里遭遇的情景。赵奢决定做一只勇敢的老鼠挺身而出,赵惠文王非常高兴,马上任命这位在税务系统任职多年的人为将军,领兵出征,救援韩国。
赵奢是在赵国税务系统里一步一步凭着工作业绩成长起来的,不仅工作能力强,精通政策和业务,而且原则性很强,或者说很有种。事实上当时在赵国税务系统工作能力强、精通业务和政策的人多如牛毛,赵奢之所以能够上位赵国税务局局长,主要靠的就是他身上那股认死理的偏执精神,这种精神说通俗一点就是有种,如果用政治语言来表述就是原则性强。当赵奢还只是赵国税务局的一个中层干部的时候,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收缴农业税。有一次,赵奢收税的时候遇上了抗税大户,这个抗税大户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两朝三次出任赵国相国、三次被罢免、三次恢复职务,使得这位贵族成为一位神话般的政坛人物。平原君带头不交税,其他的人自然也能赖就赖、能拖就拖,赵奢的工作就陷入了被动。普通税务人员遇到这种事,只能以不作为来处理。如果赵国是一个股份公司,那么在广大赵国人的眼里,平原君赵胜就是能左右董事会决策的大股东之一,这样一个人搞点特殊,不交税似乎也可以理解,然而原则性很强的赵奢却不这样认为。赵奢认为自己必须对赵国负责任,而他并不认为自己对赵国负的责任比相国平原君赵胜的责任轻。赵奢决定以果断的行动来严肃税务纪律,于是他做主把平原君家负责交田租的九个相关责任人抓起来,然后下令砍了头。赵奢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平原君没想到他竟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盛怒之下他动了杀机。赵奢在税务局的同事们都觉得小赵这次完了,平原君不轻易动怒,赵奢惹怒了平原君必死无疑。在自己脑袋即将搬家的生死关头,赵奢没有惊惶失措、坐以待毙,他主动找到了平原君汇报工作。他说:“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身为在赵国享受崇高地位和待遇的平原君赵胜本来应该带头做一个模范纳税大户,可是他却偏偏要搞特殊,带头违法乱纪,当了抗税大户。赵奢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到了位高权重的平原君这里就拐了个弯去符合赵国的国情。在赵奢之前,从来没有人跟平原君说过他应该带头守法纳税的道理,天长日久不正常变成了正常,而这种不正常的正常就变成了赵国的国情,只是这种国情环境下的赵国怎么可能真正富强起来,最终身为赵国相国的平原君赵胜又怎么能够对得起赵国给予他的崇高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