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在浙江树起地层“金钉子”
科技日报8月10日电(记者王燕宁)就在今天,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60名地层专家聚集在浙江省长兴县煤山,为一座高达8米、碑顶雕刻了“微小欣德虫”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纪念碑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它不仅向全世界宣布,地球有生命的历史中的古生代到这里结束,中生代从这里开始,同时也标志着对我国几代古生物学家艰苦努力的充分肯定。
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这座被喻为“金钉子”的全球层型纪念碑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等学术组织批准建立的,它指明地球历史上的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界线就在长兴县煤山地层剖面上第27层最初出现的位置,世界各地都要以这里为标准确定古生代和中生代界线。据悉,自19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金钉子”以来,至今已选定了30多个“金钉子”,其中绝大多数都选在欧美国家。我国曾选上过一个,是在浙江省的常山黄泥塘,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研究员主持完成的。
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我国专家谢家荣院士就到煤山进行过调查,把盖在产煤地层之上的石灰岩命名为长兴石灰岩。从1955年起,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院士盛金章、赵金科都曾带队对长兴石灰岩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并于1981年发表了一组论著,系统阐明煤山剖面的完整性和化石的多样性,提出“长兴阶”作为古生代最后一个地质年代单位的国际标准,被国内外的专家所采用。随后在1984年的莫斯科国际地质大会期间,煤山剖面被到会专家投票选为得票最高的两个剖面之一。当今世界上几个最先进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实验室、最高水平古地磁实验室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都曾经到煤山剖面进行过专题研究。
1989年,我国殷鸿福院士被选为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主席后,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论,确立了以微小欣德虫代替传统的界线的指示化石耳菊石。根据这一观点,王成源研究员和张克信教授对煤山剖面做了极其细致的鉴定和分析,促成国际工作组支持在煤山建立全球层型。
而今天在长兴煤山所树的“金钉子”,是地层专家们认为“含金量”最高的一枚。因为古生代与中生代的转折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环节。这个时期,地球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火山爆发、海陆变迁、外星撞击等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性的地质事件频频发生,彻底改变了地球的环境,由此带来了生物界的革命性变化。而煤山剖面拥有这一转折历史的完整纪录。其化石之丰富、层序之完整、科学资料之系统、科研水平之高,使其成为无可争议、名副其实的“金剖面”。据悉,自从1982年盛金章院士等与日本专家开展专题研究以来,至今已有20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在煤山剖面进行,发表的论著已达百篇,近5年来在著名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就发表论文4篇。而美国的加州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分别与我国专家张志超研究员等合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重要论文。2001年,美国的天体化学家独辟蹊径,取得惊人的结果,发现煤山剖面粘土层含有“碳笼”,其包含的氦气的同位素成分与地球上的氦气不同,而与地外的氦气相近。从而证明了煤山剖面记录的地球的历史远比现在所了解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