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棉花生产面临三个问题
据河北省衡水市农业部门介绍,目前该市棉花生产面临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适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使用等诸多环节脱节的三个问题。
衡水市是传统棉花产区,多年来,该市植棉面积、产量一直占河北省棉花总产量的1/5左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衡水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棉花。从地理位置看,该市地处黄淮棉区最好的低糖中长绒棉适宜生长的区域,通过品种改良可生产出高质量的棉花。
但目前衡水市在棉花生产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棉花生产、加工规模小,棉田基础薄弱,棉花生产起伏比较大。目前,该市棉田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盐碱等瘠薄地上,中低产田比例大,抗御灾害能力弱,棉花生产的自然风险大,生产起伏大;二是品质结构不适应,“三丝”含量高,一致性差。衡水市棉花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高、中、低档棉花的比例不合理,棉花纤维长度单一,绝大部分集中在27-29毫米,适合纺32-40支纱,缺少长度为31-32毫米,纺高支纱的原棉;长度、细度、强力指标方面不够协调,造成长棉短用;“三丝”(异性、异形、异色纤维)含量高,品质一致性差;三是棉花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使用等诸多环节脱节,中间费用高。
新华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