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国际:手机邮件很难成为杀手级业务
4月3日,联通宣布开通一项重要的增值业务-手机邮箱,该业务完全针对CDMA中高端用户。手机邮箱业务名为“红草莓业务”,将可让联通手机用户轻松接收和发送5000字的正文邮件和100K的附件。
3月底,以黑莓智能手机以及移动邮件服务知名的加拿大RIM公司表示,该公司正在和中国移动进行洽谈,以在中国推出黑莓移动邮件服务。
当前手机邮件已被运营商视为继短信之后的又一个杀手级业务。不过易观国际认为,与手机邮件发展良好的欧美、日本相比,该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可能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首先,用户习惯的障碍。手机邮件和互联网邮件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欧美、日本的移动通信发展早于互联网、或与互联网同步,在这些地区手机邮件与互联网邮件的出现先后差距不大甚至更早,于是手机邮件率先培育了用户习惯。而在中国,互联网的普及早于手机,用户登录互联网非常方便,手机邮件能带来的便利性并不显著。
其次,应用类型的障碍。手机邮件在欧美主要被用于商业用途,而在日本却被主要用于传输图片、照片等娱乐用途。中国的市场实践已经证明,与日本的手机邮件拥有类似功能的“彩信”、“彩e”发展并不成功。
第三,终端瓶颈。RIM手机和其他拥有邮件功能的手机都属于高端的智能手机,但要让中国用户为了一项增值业务而更换手机,难度较大。
易观国际认为,运营商要推动手机邮件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企业市场,以集团客户和行业客户为目标客户,推出集成手机邮件、视频会议等多种业务的解决方案;在大众市场,首先应该降低用户的换机成本,采用定制手机、购机补贴等方式鼓励用户使用;在营销推广中,应注重手机邮件与“彩信”、“彩e”的差异化宣传,扭转用户的既有观念。
另外,换机是手机邮件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运营商不应急于在2G网络推出该业务,而可以考虑将其与3G捆绑发展,利用3G的换机大潮推广该业务。
《易视界——电信运营》指出,总体看来,与短信在中国的爆发一样,手机邮件风靡欧美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而在中国这些条件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手机邮件很难成为杀手级业务。但是,手机邮件在中国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市场空间,尤其是作为3G的入门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