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传|报价¥9.00|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教育,世界各国教育事业,祖慰
品牌:祖慰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249 页码
·出版日:2001年
·ISBN:7805319030
·条码:9787805319032
·版次:2001年1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媒体推荐
序言
吴冠中
年光倒流。
二○○○年十月二十二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随员中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朱德群,再次来到北京。朱德群的画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上个月开幕时,宾客盈门,观众济济,更有一些六十年前的老同窗从武汉等地闻讯赶来,一睹老友身影与作品风采。老同学们大都齿危发秃,或扶杖缓步、或坐进了轮椅,我们以自己生命的历程证实了人生短,艺术长。
展览开幕后,我和德群夫妇抽暇专程去参观了大陆新村九号鲁迅故居。因系许广平女士亲自布置,从书桌、卧床、厨房、厕所到木柜里的药瓶,故居一切陈设均保持了当年鲁迅先生生活的真实面貌,瓶里甚至还有残存的药。书桌旁一张藤制躺椅,就是鲁迅说的坐着写文是工作,躺着看书报是休息的那张藤躺椅。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先生在上海逝世时,我和德群正在杭州国立艺专上学,我在艺专宿舍阅报室读到这震惊的消息,哭了。那时我们艺专同学整天沉浸在艺术的追求中,不问政事,但鲁迅之死及以后的日军侵华却影响了我们这代年轻人的整个人生道路。而当时,我们对前途是迷惘的,只求学好绘画,在这样的共同思想指导下,我和德
群结下了生死之交,艺术的生死之交。
德群来自徐州萧县,他的家庭比我的要富裕些,但他亦属于刻苦学习的苦学生。我们这些乡土学生却来学西方的现代艺术,是缘于“五四”以后时代的推动。以林风眠、吴大羽为首的杭州艺专竭力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当时实属凤毛麟角,师生都像是孤岛居民,出了艺专这个岛,与外界有些格格不入。是脱离了群众?是时代的先行者?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顾,我们感激母校的教学。
在校的六年学习时间不算短,只是后来在抗战中流迁奔走,损失了不少时间。但出了孤岛,倒深入了人民的洪流,令人反省艺术的本质。德群的成绩一向优异,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他的艺术钻研一直没有中断,不仅对“西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也在潘天寿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肯在中、西两方面都下功夫的同学并不太多,德群是这方面的突出者。他到法国后的艺术进展,特别是进入抽象表现领域后,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律感在其作品中起了明显的主导作用。一九九七年他的作品第一次返回故国,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大型展出时,开幕式上我曾对他“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形联系到其“乡音未改”,这乡音,非指他的徐州乡音,是专指他画中乡
音,那黄钟大吕的彩色之音,正吻合了他的北方人气概。后来我发现他同时在书法中突飞猛进,狂草最易裸露作者秉性;德群或彩绘,或素挥,殊途同归,终于有幸进入了艺术的自由王国,或者说他发现了感情的伊甸园。
德群于解放前便去了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一九五六年从台湾到巴黎定居,他后半生的奋斗、苦难、成就,都体现在海外。海内海外的长期阻隔,使大陆的年轻一代对他陌生了,今日只见他从海外发出的光辉,不了解发光体成长的漫长过程。这本传记叙述、剖析了一个三十年代中国上生土长的青年,如何踏上世界艺术之峰的平凡而不凡的历程。岁月已流逝,从老照片中去寻找当年的印证吧。杭州艺专的一角故址犹保存在平湖秋月的一侧,那里本是音乐系的教室,今日我们坐船游湖经过时,似犹闻琴声伴水声。从这里孕育的青年学子,不少已在世界艺坛展现了耀眼的中华民族的魂魄。德群这次在上海的展出开幕后,便被母校接回杭州,参拜了林风眠故居,谅来他当时思绪万千。林风眠半生潦倒,死后亦未见哀荣,当香港为他殡葬时,曾有人提议选他在海内外的杰出学生抬棺椁,此事虽未实现,他的学生们都愿以自己的肉肩来抬老师的遗骸。
……
编辑推荐
朱德群先生自1955赴巴黎习画创作以来,早为国际画坛所肯定。一九九七年法国外交部为朱德群先生策划第一次亚洲巡回展;一九九八年法国政府更授予朱德群先生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的荣衔,此乃法兰西艺术学院成立二百多年以来第一次将院士头衔授予华裔艺术家。二○○○年法国外交部更于上海博物馆为朱德群先生策划第二次亚洲巡回展首展,而这也是上海博物馆最后一次邀请仍在世的艺术家展出作品,足见法国艺术界与上海博物馆对朱德群先生艺术成就的推崇与肯定。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汉家子弟到法兰西院士
第二章 父亲托举他的跃出“安土重迁小池塘”
第三章 杭州艺誌:羽毛,羽翼
第四章 在乱世气流中回旋
第五章 初到巴黎:飞瀑式的诗意坠落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不过,白土镇这个四面被起名为东山、南山、西山和北面的孤山包围着的全封闭山村,却像是个小池塘。世世代代就像池塘中的草鱼,生生死死,总在封闭的池塘里循环着、重复着生命的轨迹。西山上有朱姓大陵,在一大片高大的松柏林中,安葬着朱氏的祖祖辈辈,他们都像池塘中的草鱼生于斯、葬于此。每位先民的生命活动半径,不会超过一百里。中国人数千年来都是心甘情愿地“绑在土地上的民族”。朱陵里的干百座坟墓,像是一个个汉字,在一遍遍地重复抄写着《汉书·元帝纪》的一段文字:“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居异地,只会有白土镇山沟里重蹈父辈生命之路的朱德萃,哪里还会有法兰西学院里的朱德群?
大幸,朱德萃的大聿,父亲朱禹成不信“安土重迁,黎民之性”的神圣祖训,他不再把孩子绑在土地上,不再让儿子当池鱼,而极力要让孩子跃出池塘似的山沟。
朱家是中医世家,朱禹成从父亲朱汉山那里承袭了医术医道,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中医。家境殷实富裕,不仅有致富的医术,还积累有六十多亩地产和三进大宅加两个院房。按此“继承动力学”,朱德萃和两个哥哥的职业天经地义该是子承父业当医生。
“我父亲是那个时代中的开明人士,”朱德群怀着崇敬的心情回忆道,“他看到乡亲们积蓄了一些钱就一个心思买地,而父亲与他们的见地不同。他总说,土地,固然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但是它是不保险的死财富,遇到天灾人祸可能全部丢掉;如果把钱用在孩子求学读书之上,那就是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丢掉的立于不败之地的活宝贝了。此外,父亲悟到‘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他说,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起码的就要让孩子们走出前辈走的圈圈。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父亲说,‘我在,就要送你们出去远游,把家产全用在你们求学远游之上。”’
父亲的一念,决定了他和白土镇上绝大多数同代山童有着绝然不同的命运。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史是他自己的命运史;在朱德群这里,看来还要加上父亲的性格了。
朱德群在说到吴大羽时,口吻更亲切,还有浓重的感恩味道:“我的老友吴冠中,称吴大羽是‘杭州艺专的旗帜’,这话很真切。吴大羽是向中国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一面旗帜,而且也是要中国画家摆脱传统拷贝式传承、建立独特艺术个性的一面旗帜。那时的中国思想界,总是把中西对立起来,不是国粹就是全盘西化,而吴大羽教授却说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