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报价¥13.50|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中等教育,综合,冰心
品牌:冰心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381 页码
·出版日:2001年
·ISBN:7805318131
·条码:9787805318134
·版次:2004年3月第15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系《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本冰心作品选集,按体例分为上、中、下三编,所选文章皆是作品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造诣。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洁干炼,结构清晰合理,且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刻,具有很深的内蕴,是学生写作、阅读的经典范文。读者可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历史的教训及作者完整的人格。本书将对学生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
冰心,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
媒体推荐
序言 吴青
爱撒人间
吴 青
日子过得好快,转瞬间妈妈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她是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晚九点去世的。当时我不在她的身边,等我赶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九点二十分了。我体贴的表姐听到我的脚步声,就从妈妈的病房里迎了出来,说“小妹,舅母走了。你不要太激动。”其实,我思想是有准备的。妈妈从二月二十七日,我在医院值班的那天起,情况就已经不好了,排尿量越来越少。我知道妈妈快走了,到时间了。二月二十八日晚五点五十七分,妈妈的爱猫“咪咪”突然张大了眼睛,叫了起来。它不是饿了,而是到处乱走,好像在寻找什么。我的第六感告诉我,妈妈情况不好了。我马上给守护在妈妈身边的姐姐打电话,她说妈妈情况不好。等到八点三十五分,姐姐再次打电话来说情况不好,我的心倒平静下来了,近四年多来这是第一次这
样平静。
我们赶到医院的几个亲属轮流上前向妈妈告别。我走到妈妈的床边,看着她,她好像睡得很沉,非常的平静,非常的安详。她彻底地解脱了。插进妈妈身上的管子都撤了。我伸开双臂拥抱了她,亲吻了她的脸,她的手,她的身体都是温暖的,在那一瞬间,我忘了她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在我亲她的时候,她没有亲我,我也没有听见以往我每次去看她时,她常说的“你是我的二宝,最爱你了”。我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在她住了多年的病房里拥抱她和亲吻她,她是真的要离开我们远行了。我替远在美国的儿子陈钢向她告别,如果儿子在这里,那就太难为他了。这样的情景太痛苦,也太残酷了。
对待妈妈的永别,我是理智的,冷静的。妈妈在一九九O年十月十四日“我的遗嘱”里第一条就写到:我如果已经昏迷,千万不要抢救,请医生打一针安乐针,让我安静地死去(像Daddy那苦!)而且妈妈在“千万不要抢救”和“让我安静地死去(你Daddy那样八月三日已昏迷,还割了喉管,昏迷到九月二十四日才逝世,多么痛苦!)”前面十三个字的下面用圆珠笔点了点。在住院时,她就常和主治大夫们,和我的做医生的表姐表姐夫商讨过安乐死,但他们的答复是,“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立法,不能实行。”从感情上说,我真是不希望她离开我,但是我知道,人总是要走的,这是自然规律。她已经活得很累了,该走了。走,对她是一个解脱。一九九三年妈妈一位朋友的母亲去世,享年九十七岁,她写了一封信去安慰。在信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常想老人带病延年,对她是个痛苦,去了是个解脱,虽然作为子女的总舍不得老人走!九十七岁也是很大的岁数了,你们应当知足!”我是知足了,我的妈妈整整生活了一个世纪,我和她在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得到了她的爱和许多教导。
妈妈去世以后,我们的“咪咪”变得衰老了许多,它好像已感应到爱它的老人已经仙逝。但它仍和往常那样,每次只要有人进妈妈的房间,它总跟着进去,跳到妈妈的桌上。九月十二日晚“咪咪”突然病了,第二天一早我把它送到北京动物园的兽医院。大夫说“咪咪”老了,吃得少,营养不足。医生给它点滴,吃药,还是没有挽救回来,在九月十五日晚去世了。我心里感到宽慰的是,它可能是去会爸爸和妈妈了。
……
编辑推荐
冰心走了,她的精神,她给予人们的爱是永存的。她播洒的爱的种子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的"有人爱,就有了一切"的精神,被许许多多人所接受,而她也得到了回报。这本书写的很美,让人如身在其中般。
目录
序言 爱撒人间/吴青
上编
去国
一个军官的笔记
超人
六一姊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两个人转身对着坐下。因着天锡的静默和拘谨,淑贞倒不腼腆了,一面问着天锡何时来美?住居何处?一面在微晕的灯光下,注视着这异国的故乡的少年:一头黑发,不加油水的整齐的向后拢着,宽宽的前额,直直的鼻子,有神的秀长的双眼,小小的嘴儿,唇角上翘,带点女孩子的妩媚。一身青呢衣服,黑领带,黑鞋子,衬出淡黄色发光的脸,使得这屋子中间,忽然充满了东方的气息。
天锡笑着问:“王小姐到此好些日子了罢,常出去玩玩么?”淑贞微微的吁了一口气,低下头去,说,“不,我不常出去,除了到到礼拜堂。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人和在中国的那些美国人仿佛不一样,我一见着他们心里就局促的慌……”淑贞说着自己也奇怪,如何对这陌生的少年,说这许多话。
天锡默然一会,说,“这也许是中外人性格不同的缘故,我也觉得这样,我呢,有时连礼拜堂里都不高兴去!”淑贞抬头问,“我想礼拜堂里倒用不着说话,您为什么……”一面心里想,“这个牧师的儿子……。”
天锡忽然站了起来,在灯下徘徊着,过了一会,便过来站在淑贞椅旁,站的太近了,淑贞忽然觉得有些畏缩。天锡两手插在裤袋里,发光的双眼,注视着淑贞,说,“王小姐,不要怪我交浅言深,我进门来不到五分钟,就知道您是和我一样……什么都一样,我在这里总觉得孤寂,可是这话连对我父亲都没说过。”淑贞抬头凝然的看着。
天锡接了下去:“我的祖父是个进士,晚年很潦倒,以教读为生,后来教了些外国人,帮忙他们编中文字典。我父亲因和祖父的外国朋友认识,才进了教会神学,受洗入教,我自己也是个教会学校的产品,可是我从小跟着祖父还读过许多旧书,很喜爱关于美术的学问。去年教会里送我父亲到这里入神学,也给我相当的津贴,叫我也在神学里听讲。我自己却想学些美术的功课,因着条件的限制,我只能课外自己去求友,去看书。——他们当然想叫我也做牧师,我却不欢喜这穿道袍上讲坛的生活!其实要表现万全的爱,造化的神功,美术的导引,又何尝不是一条光明的大路,然而……人们却不如此想法!
“到礼拜堂去,给些小演讲,事后照例有人们围过来,要从我二十年小小的经历上,追问出四千年古国的种种问题,这总使我气咽,使我恐惶。更使我不自在的,有些人们总以为基督教传人以前,中国是没有文化的。在神学里承他们称我为‘模范中国青年’,我真是受宠若惊。在有些自华返国的教育家,在各处作兴学募捐的演讲之后,常常叫我到台上去,介绍我给会众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