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报价¥12.80|图书,政治与军事,政治,中国政治,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社会调查和社会分析,贺雪峰著
品牌:贺雪峰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3337954
·条码:97875633379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当下中国乡村所做的调查,全书没有大而无当的理论,全是一篇篇短小的调查笔记,一点点建立起关于中国当下农村的各个面向。六十多篇笔记使活生生的乡村如在目击,呈现实际乡村的处境与复杂性。作者抓住生活细节做深入透视。如:农村里的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制度下乡,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积极行政的功与过,等等,让你最终沉浸到乡村中,冲击你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让你去思考,甚至想有所行动。这正是不易觉察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
作者简介
贺雪峰,湖北荆门人,1968年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荆门职业技术学陆军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研究。
媒体推荐
序言
一
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的著作。
以费孝通先生为学术楷模,作者追求理解当代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甚至在文字风格上也追随费老的《乡土中国》,简洁却细致,深入却不深奥。尽管作者自己称“费老是在更抽象层面上理解……”而他的则“是在具体农村调查中形成的一些随感”,但我还是认为这本书可以让人感到生活比理论更丰富,比理论更发人深思。因此可以让有志于中国学术的研究者看到中国社会中蕴藏着的理论资源,可以感到生活对学术敏感、自信和创造力的需求,看到中国学术发展的一种可能。
如今有不少人对研究中国农村或农民问题有误解,以为这只是一个比较土、没有多少也不需要多少社会科学理论的领域而已;认为如今都WTO了,同世界接轨了,因此只要研究“学术前沿”问题就行了;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不前沿了,甚至是思想不开放,学术视野狭窄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认为研究中国农村就是要替农民说话。其实这是无知,是不懂得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表现。
本书作者确实非常熟悉中国的农村生活。但是,我敢说,仅仅熟悉农民或农村的人,甚至有文化的人,都不一定能写出这样的书。因为作者是有学术关切的。细心者完全可以从书中看出作者的理论功底:他不仅对当代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很熟悉,而且对国外的一些理论也颇为熟悉;他熟悉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这本书融会了多学科的知识。但是作者的优点是不求张扬所谓的理论,不把理论——其实是各种名词——都摆到外面来;他只是在分析问题本身,关注问题本身,而理论只是作为理解、分析和组织材料的工具。学过理论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理论,不了解某些理论的读者也会感到很有意思,因为生活是最有意思的。在我看来,这才是
真正懂了理论,懂得了理论的用处,在此基础上也才有可能发展理论。
我喜欢这样的著述和文字。这样说,是因为近年来,不少中国学者都有学术的宏图大志,希望能够走向世界。但是在我看来,不少人可能都对理论新有误解,以为只有外国人的理论才是理论,因此理论就是要进口许多大词、新词,而这些词在中国当下究竟指的是什么他并不清楚,甚至以为高深的理论就是除了自己别人都不懂,或者连自己也不懂,或者理论就是让一套语词以及与之伴随的亢奋情感牵着自己走。在这些人那里生活世界成了理论的装饰,因此他们的理论也就仅仅成了一种装饰。我认为这是一条歧路,尽管最终的判断还要等着学术市场来作出。贺君不是这样的人,是不信邪、有主见的人,是不唯书的人。
这是因为作者的学术关切是出自对中国社会、对人的关切。作者以自己所在的湖北为基地,跑了中国的许多地方;他追求对曰常生活的理解和把握,注意那些人们通常不大注意的却具有学术意味的细节。作者虽然以中国农村为研究对象,他的学术视野却是开阔的;他的研究以社会改造为导向,但是他摈弃了道德主义的进路。他的努力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的基础上的。其实,如果从求知和学术的角度来看,研究的问题本身没有什么高下、土洋和先进落后之分别的,落后的只能是学者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理解生活中的问题是回答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理解问题不可能仅仅通过读书、读“先进的”理论书完成的。必须面对生活本身,让生活的问题本身在自己的面前展开。理论仅仅是一套工具,把引发你关注的似乎不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勾连起来。
……
目录
第一篇 乡土本色
一 半熟人社会
二 村庄社会关联
三 村庄生活的面向
四 派性
五 大社员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我有一个好朋友当选为村干部。有一次与他聊天,他说他们村支书如何如何不好,品质坏,好贪污,村民对他很不满,等等。我问他,既然他这么坏且村民都对他不满,他为什么还能够当10多年村支书?他告诉我说,虽然村支书人品很坏,村民对村支书也很不满,但他和村里大社员的关系好,因此,他仍然可以通过大社员将村里的工作做下去。
我的朋友提到的大社员,我在荆门农村调查时多次听人提到,但未注意。这次说大社员竟可以帮村支书将令村民不满的工作完成,引起了我的兴趣。
所谓大社员,按荆门农民自己的说法,是指那些不是村干部却胜似村干部的村民。他们比一般村民有影响力,谓之大;不是在任村干部,谓之社员。大社员一词有褒有贬,贬多褒少。村民不喜欢别人称自己是大社员,但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半开玩笑说某人是大社员,多半又不会引起被称为大社员者的不快,因为大社员象征着能力和村民对他比一般人高明的公认。有能力的大社员在村庄事务中敢于发言,村民因此希望他们代表自己向上级反映情况,给村干部提意见与建议。也因为大社员敢于发言,在村中有影响力,他们在村庄利益分配中,往往“别人得半斤,他却要六两”,做什么事情他都要靠自己的影响多得好处。
当前农村成为有影响力的大社员的大致有以下几类人:一是当过村组干部,或是村中党员的人。这些人对村中事务熟悉,与上级有些关系,能说会道,敢于直言,且往往可以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党员会议等正式的渠道发表对村务的评论,因此成为在任村组干部不得不尊重的村民。二是或有亲友在外做官,或自己与上级关系亲密,或外出见过大世面,或有一技之长,或在村民中拥有影响,或喜欢告状上访,或就是爱好参与村中事务的村民。他们凭借自己的优势,说得起话,做得起人,在与村组干部打交道时,可以掌握主动权,村组干部不敢随便得罪他们。三是那些兄弟多、力气大、不怕死,近于泼皮无赖的村民。他们好不了事,却可以坏事。
他们不与村干部讲理,村干部要让他们三分。
开始时,大社员或许是出于公心,而在公开场合对村组干部进行批评,这种批评可以得到村民的支持。不久,村组干部就发展起与这些敢于批评自己的大社员的私人关系,并且往往在村庄事务的决策中,特别照顾大社员,有时是公开给大社员一些好处。最终,大社员也乐得以自己的影响力谋取私利,不愿站在公道的立场上讲话。特别是在荆门这种既不存在宗族,又没有发达农村经济的地方,有些大社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