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趣闻-遴选种子队的风波
意大利组委会与国际足联,都在第二届世界杯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这届参赛队有31个,比赛将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使竞赛组委会伤透了脑筋。
国际足联的正式文件上有如下规定:杯赛应尽可能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进行。若参赛的队数超过30个,国际足联有权在正式比赛之前,安排一些资格赛,这届比赛因为有31个队,按规定必须进行一些资格赛。竞赛组委会经过多次讨论,一致认为首先按地区分组进行预选赛,选出八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的办法比较合理,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和经费。
预选赛分12个小组进行。16支队伍登陆比利牛斯半岛意大利。
1934年5月3日,抽签仪式在罗马的“大使”饭店进行。决赛阶段的比赛采用淘汰制,如果安排不当,可使强队一开始就相遇,一个立即被淘汰出局,另一个也会精疲力竭,而弱队则可能“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何安排才更合理,这是历届世界杯都有争议的问题。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和美国队,飘洋过海,长途跋涉8000多公里,来到意大利都只打了一场,就全部被欧洲队淘汰。他们大发牢骚,抱怨叫屈。那怎么办?竞赛组委会与国际足联商议,首先选出8个“种子队”,其余8个都是“弱队”,他们决定用抽签的办法决定谁是“种子队”。后来,国际足联把意大利、阿根廷、德国、匈牙利、奥地利、荷兰、巴西、捷克斯洛伐克8个队评为“种子队”。对国际足联评估出的8个种子队,如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等还比较名副其实;巴西、阿根廷这里凭他们过去的声望,加上他们是南美仅有的代表,作为种子队似乎还说得过去。唯独荷兰被列为种子队,其他8个“弱队”认为,这完全没有道理。
为此,西班牙与瑞典首先向组委会发难,大声疾呼:“这种评定不公平!”
他们尖锐地指出:“南美洲的球队都没有派出优秀的选手来参加比赛,代表阿根廷和巴西的只是些国内第三流球队,根本不能评为种子队。”
有的代表说:“比赛还没有开始,谁是驴,谁是马根本无法鉴别出来,怎么可以作出这种武断的极其荒谬的评估。”
刹那间,所谓“弱队”对国际足联及意大利竞赛组委会作了猛烈的抨击与批评,可国际足联的官员也并不是吃素的,他们反击说,国际足联是世界足球运动最权威的机构,他们的评估,犹如道琼斯股票的资深分析员一样,值得信赖。
当然这股评选种子队的风潮,很快平息下去。但是,以后的事实证明,首先向国际足联发难的西班牙和瑞典的意见是正确的。种子队巴西以1:3负于西班牙;种子队阿根廷以2:3败在瑞典队手下。荷兰对瑞士一场比赛,更使组委会难堪,因为瑞士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荷兰风车击得粉身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