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提示:“春捂”应先捂腿
核心提示:虽说已经立春了,但冷空气似乎不情愿让出地盘儿,气象预报说北京雪后气温将有所回升。天儿变暖了,厚厚的冬装也该“下岗”了,虽然“春捂秋冻”是老话儿,但千百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关键是要“捂”得正确。
春天冷暖气团、东西气流交替活动频繁,天气时冷时热很不稳定,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精神疲乏或诱发疾病。古代医家都强调“春捂”的通俗说法,就是“春不忙减衣”,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药王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现代的人们也早已认识到,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整。
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春捂”应该捂哪里呢?
“春捂”的重点是腿和脚。为了行动方便,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
一、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二、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三、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四、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保健防病。秋天需预防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
胃肠道疾病秋季天高气爽,人的食欲提高,多食暴饮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腹部着凉,致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预防秋季腹泻重在保养脾胃,防止胃病复发。
秋燥症秋季雨少天干,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因此,秋天必须养阴防燥,在饮食上宜常喝开水和菜汤,多吃些生梨、葡萄、香蕉、银耳、青菜等滋阴润肺的食品,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
呼吸道感染秋天气候多变,早午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加重。因此,在秋天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心血管疾病秋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防“老寒腿”秋天由炎热渐渐转变成凉爽,这时,“老寒腿”的毛病说不定就会悄悄来到你的身边。“老寒腿”也就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气候发生变化关系密切。因此老人到了秋季应特别当心,注意膝关节的保健。首先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其次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做各种体操等,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
秋季防感冒六法秋天两头两头寒、中间暖,由于一天中的温差大,一些人易患感冒。下面预防感冒的六个办法您不妨一试:
一洗:早晨起床后,用凉水洗脸,晚上用热水洗脚,每天各一次。二漱: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可杀死口腔内病菌。三走:早晨到室外活动,散步、爬山、打太极拳或做操。四开:早晨起床后,开窗通风换气。五饮:晚上用白糖或红糖30克,鲜姜3克,切成末,用开水冲泡,睡前饮上一碗。六呼:集中精力,身体端正,两脚与肩同宽,两臂伸直做深呼吸10次,切忌憋气。
增强皮肤适应调节能力
在秋燥的影响下,皮肤表皮细胞开始萎缩,水分逐渐减少,皮肤变得越来越干燥,容易皲裂。增强皮肤适应调节功能,就是使其由夏天疏泄转变为闭密,增强皮肤功能调节,使皮肤保持湿润以防燥裂。其方法有:
益气生津法此法就是健脾养胃,使胃的运化功能增强,不断将营养精微运至肺,由肺输散至各脏腑、组织,使皮肤得到营养的濡润。
多食疏菜和水果秋季应多食青菜,宜食梨、苹果,以补充人体适应秋季气候需要的维生素和营养,多喝菊花茶,可清燥热,多喝水。
清洁保养法要勤洗脸、颈项和手臂,洗时要用软水,软水对皮肤有软化作用。肥皂也应用中性的,儿童用的香皂,对保护皮肤有益处。
热冷敷法先把皮肤洗干净,再用一条毛巾或绒布叠成几条,用热水浸湿(水温应38℃-42℃之间),在脸部和颈部敷10-15分钟。此法可使血管扩张和毛孔张开,促进血液涌向表皮,使肌肉放松,皮肤发热,皮肤表皮上的灰尘和皮屑就会脱落。冷敷法能改变面部气色,提高皮肤的弹性,还可镇静神经系统,使血管收缩,毛孔紧缩。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秋季巧健身
耐寒锻炼从秋始“春捂秋冻”的“秋冻”之说还是符合健身养生的科学道理的,特别对于健康的少儿尤为必要。从秋天开始的耐寒锻炼就是提高调节反应灵敏度的最有效手段。从秋天开始,就要逐渐培养用冷水洗手、洗脸的习惯,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放弃。
冷水浴锻炼正当时秋季冷水浴,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冬季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及预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冷水浴锻炼应先活动身体进行热身,如出汗时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才可入浴。用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由不适应逐步转为适应。当身体能够适应时,便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为5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穿上宽松的衣服,并用双手摩擦人体关节部位,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
四款防秋燥食品汤
秋梨汤:大鸭梨两个,带皮洗净后,切成碎块,水煎熬汤,食梨饮汤。木耳芝麻汤:黑木耳5克,温水泡发,黑芝麻10克先炒香,再将两样放在锅内,加水煎熬,加白糖调味,分次食用。荸荠豆浆汤:豆浆1000亳升,荸荠汁100亳升,混匀,加白糖适量,煮沸饮用。菊花汤:将白菊花10克放入杯中,加白糖适量,倒入沸水,加盖泡3~5分钟,当茶饮用,每天一杯。
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春捂”应该捂哪里呢?
“春捂”的重点是腿和脚。为了行动方便,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