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南京
南京,簡稱寧,江蘇省省會,地處長江下游的寧鎮丘陵山區,北緯31度 14’-32 度36’,東經118度 22’-119度 14’,北連遼闊的江淮平原,東接富饒的長江三角洲。
全市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4737平方公里(包括江甯區、浦口區、六合區),城區200.44平方公里。總人口538.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9.71萬人,非農業人口270.11萬人。現轄11區4縣。境內山地、河流、平原交錯,城東有鐘山屏障,城南有十裏秦淮。流經南京段的長江約95公里,江寬水深,萬噸海輪可終年通航,秦淮河和滁河的河谷平原是全市的重要農業區(本統計截止日期2002-4-31)。
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譽。自西元229年東吳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為京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南京屬亞熱帶濕潤氣侯,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資源充足,年平均溫度為15.6度,最高氣溫43度(1934年7月13日),最低氣溫—16.9度(1955年1月6日)。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無霜期237天。每天6月下旬到7月中旬為梅雨季節。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40多種。其中,鐵硫儲量占全省40%左右,鍶儲量和品位居東南亞之首。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江甯的湯山溫泉、江浦的湯泉、浦口的珍珠泉等礦泉尤為聞名。
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壯麗秀美,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鐘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可見南京美景勝境之一斑。
南京地理優越,風景佳麗,贏得歷代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化名人的讚譽。諸葛亮曾讚歎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讚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
历史留给南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南京成为古代和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今天的南京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东部地区一座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是全国四大科研和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大商埠,在全国宏观生产力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 ?4HB2^k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南京已经形成四个比较突出的优势: e5 <z4a
一是区位优势。南京地处沿海开放地带和长江流域的交汇部,紧邻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放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具有加速经济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b> t`b*
二是交通通讯优势。南京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构成了立体化、大运量交通运输网络;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微波、卫星、光纤等组成了现代化通信网络。 .5, epLB
三是教育科技优势。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有普通高校学校48所,研究机构700余家,科技人员40余万人,在宁两院院士73人,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 _Q!Zny
四是产业优势。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石化、电子、汽车、钢铁、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和石化深加工产品生产基地、TFT-LCD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基地、精品不锈钢生产基地、车辆零部件生产基地和软件业生产基地等六大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南京也是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商埠重镇,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城市前十位。 OxrfMRr;4
长期以来,南京以其工业、科技、区位的优势和快速发展的经济,被国际经济界人士和众多海外财团视为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地区。 m\=)[4]Sk)
本世纪初,将是南京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这几年,南京的发展得到外界的普遍肯定,通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南京已经到了发展的转折点——到了更好地在长江流域、在长江三角洲、在南京都市圈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南京人民正在当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形成新的辐射”,巩固和扩大自身的腹地,联合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淮安,共同发展,以形成更强的区域综合竞争力,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中体现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