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互指对方不正当抢生源

近日,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正是考生们选择高校填报志愿的忙碌期。28日上午,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四川招生组却在微博上引起了“千层浪”,双方在官方微博上连续发布信息,互相指责对方花钱“买”考生,迅速引发关注。
北大招生组:某校欺骗报考北大的考生
昨天上午8时13分,北大四川招生组通过其官方微博发消息称,“这两天,微信、微博上关于招生大战的讨论极多,某校输红眼之后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同时写下倡议,称“1、真诚为考生服务,不撒谎不抹黑;2、尊重考生本人的选择,不通过学校、家长施加压力,不用弟弟绑架哥哥、女友绑架男友;3、遵守规矩,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也抵制漫天要价者”。
8时25分,北大四川招生组再次发文,称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了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的专业志愿。同时附上3点意见进行了否认,并要求对方“不要继续骚扰北大准新生”。
清华招生组:北大招生拿钱诱惑考生
很快,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转发回应该微博,指责北大骚扰已填报清华的考生:“兄弟,从昨天上午开始,你们就在不断地骚扰已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并许以重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很简单吧”!“兄弟,给考生介绍北大情况,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你夸张一点也没问题,但非要超越政策,拿钱诱惑考生,就不怕教坏小孩子吗”?
北大四川招生组不甘落后,很快回应,并且明确指责对方花钱“买”考生:兄弟,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我们也再次说明,拿分来跟北大谈钱的,门儿都没有!
有网友质疑并发问,“真的存在‘买’考生现象吗?这种行为合理合法吗?这事谁来管?”还有不少网友因此叹息,“为何要‘买’考生,教育不是生意啊!”同时,也有部分网友持平静态度,“不要上纲上线到一流大学的层面,高校抢生源,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上午8点25分,北大四川招生组在其认证官微中发布了一条微博,指责“某校”欺骗报考北大的考生。微博称, “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了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的专业志愿。在此我们回应:1、招生组的承诺,一诺千金,目前报考各个专业的人数也十分合理,没有任何不满足的可能;2、从近5年的历史看,恰恰是某校多次毁约,没有兑现其承诺。请不要继续骚扰北大准新生。”
随后,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官方微博转发并评论北大招生组的微博,“兄弟,给考生介绍北大情况,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你夸张一点也没问题,但非要超越政策,拿钱诱惑考生,就不怕教坏小孩子吗?”
紧接着,北大四川招生组再次发微博回应,“兄弟,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我们也再次说明,拿分来跟北大谈钱的,门儿都没有!”
两所高校的微博很快被上万名网友转发,随着“互掐”升温,更多的网友发声参与其中。网友“斑马”忧心留言, “是学生助理在运营微博吗?赶紧删了!”眼见清华北大为抢生源互掐,部分自称“学渣”的网友表示“难过”,“原来真的有人为了读清华还是读北大而烦恼!看着好心酸,我都考不上……”
还有部分网友在微博中留言,表示“失望”,“作为中国最好的两所高校,能向学子们表现你们百年学术底蕴吗?掐来掐去,意义何在?”
昨天中午,双方均删除了骂战微博。下午,北大和清华先后表态,北大方面表示坚决反对个别招生人员招生中不文明行为,望每个孩子进入适合自己的大学。清华则称,已重申招生相关纪律,要求有关人员删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组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务好考生和家长。
反对个别招生人员不文明不礼貌行为
对于微博骂战,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一名老师向记者表示,依其个人看法,这件事就像“两朋友在底下喝点酒,随便说点什么,互相骂一骂,不值得关注”。
如他们所说,北大四川招生组是否拿钱“诱惑”考生?昨日,北大四川招生组组长任羽中向记者回应称,“从来没有给过谁一分钱,也没有这个钱给人,这个肯定是没有的,我们有什么钱给人呢?”
2013年,北大招办也曾表示,在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
昨日,北大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表示,已注意到某些在招生过程中不当行为的网上报道,“对于个别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我们予以坚决反对。”
清华方面也在昨天傍晚表态,表示已重申招生相关纪律,要求有关人员删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组继续做好咨询工作,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务好考生和家长。
预录取、重金许诺等招生方式属违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若存在重金许诺、超越政策等行为,则两所高校这种招生方式涉嫌违规。
“这种事情其实多年前就有,两个学校各地招生组在出成绩那一刻,就争先按照分数高低对考生进行逐一登记、拜访。”熊丙奇说,以往的这种现象,多为明争暗斗,不在台面上进行。
熊丙奇指出,为了遏制这种现象,教育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颁布了26条招生禁令,其中一条就是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承诺预录取,或者跟新生承诺高额奖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
而对于这两个顶尖学府的做法,熊丙奇指出,最大的弊端还是整个高考制度。
“现在只有高考一个统一的方式,因此分数不仅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大学关注的焦点,录取人数实际上就是按照分数来排的,所以这就导致名校招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直到今年彻底爆发”,他说。
熊丙奇强调,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如今我们的自主招生制度很不完善,好的学校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在操作上学校受到限制较多,这也导致名校只能用这种抢生源的方式来获得高分学生,“所以高考以及录取制度还得继续推进改革才行。”
清华北大抢状元 捅破应试教育癫狂的真相
这两天最火的新闻之一,是重庆高考文科第一名,人家孩子本来在成都玩,准备坐动车回重庆,但由于北大与清华招生方争抢,北大方面为表达诚意,执意派专车把他从成都接回来。就为这,当事人回重庆的时间,被多耽搁了4个多小时。
为了抢状元,名校真是“大招”频出。诚意虽令人感动,但如此大手笔,预算是怎么支出的呢?这家的状元有专车,那家的状元也不能落后……如果当真做个调查,在争夺状元这回事上,当事高校付出的成本,恐怕足以给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免单”。从来锦上添花易,都说雪中送炭难。重点高校吃的都是财政饭,如此豪气阔绰地“抢”,游走在规则底线之外,就不怕巡视组盯上?
这些年,炒作状元已经完全成了“停不下来的节奏”。这几天,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依然在呼吁,“停止以任何形式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不过,这样的声音,早就湮灭在热火朝天的状元情结里。笔者早上翻报纸,五份晚报,除去上海的一份,其余四份的封面皆是状元的身姿。早在2004年起,教育部就明确叫停炒作高考状元,要求不得对高考升学率及高分考生进行宣传,违反规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学校将被严肃处理。10来年过去了,“禁炒”的声音气若游丝。在重庆状元事件中,有个细节耐人寻味:“在查分系统还没开启前,他就接到了喜报,但报喜的这个人不是班主任,而是北京大学在渝招生负责人。”高校是何等神通,在分数没有公布前,就拿到了原始数据,且还能按“分”索骥――说好的保密环节呢?说好的隐私防范呢?到底是哪些相关部门,在煽风点火暗度陈仓?
在抢状元这件事上,尤其是国内顶尖高校,恐怕早就忘记了大门口的校训,屡屡上演“兄弟阋于墙”的戏码。前些年,不少高校通过制造自主招生时间冲突,或是将招生录取批次提前来广揽生源;眼下,依然是“重金加许诺”,比拼各种优惠条件,你出10万我奖50万、你任选专业我保送读研,以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为筹码无底线pk。今年2月份,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随后,地方教育部门也多有警惕。譬如5月19日,宁夏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禁止高校恶性抢生源,不得承诺“先上车后买票”。当此语境之下,相关重点高校哪里来的胆量继续抢个不停?
混乱的掐尖大战,捅破了应试教育癫狂的真相。它不仅靡费纳税人对教育公平的血汗,更令教育深改陷入“走一步退两步”的深渊。最新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自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2014年报考人数首次回升,但,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抢生源也可能常态化,无节操、无底线,甚至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沼。
制度熬不过现实,理想掰不过伎俩。抢生源大戏才刚刚开场,今年姿势如何、花样怎样,教育部恐怕还真心不能太仰仗高校的自觉自律。说起来成绩不是政绩,说起来孩子都独特而平等,只想问一声:今天,谁还在关心那些高考失意的“人”?
希望本文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互指对方不正当抢生源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