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补修死亡学分 携新著《向死而生》归来

2015年6月27日,离开大众视线17个月的李开复出版了新书《向死而生》,将他患淋巴癌后的治疗过程和人生思考告诉大家。昨天在北京举办的首发式上,李开复坦露心声,告诉读者要学会感恩和爱,在得知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工作事业早已抛之脑后,最放不下的是家人。
新书中,李开复记录了自己得知噩耗那一刻的心境,“我放佛看见自己那美好的经历与前程,瞬间像碎纸片一样飘落……”首发式在《如果有来生》的交响乐伴奏下开启,播放了高晓松拍摄的记录李开复生病期间心路历程的纪录片。随后,李开复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正是书的副标题《我修的死亡学分》。
“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不是只度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只是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这是有着辉煌职业生涯的成功企业家李开复的开场白。
李开复演讲中提到了“七个死亡学分”,即:健康无价;一切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经得住诱惑;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他把“健康无价”放在第一位,告诫现场的年轻人:“健康如果简单来说就是睡眠、压力、运动、饮食,这4点达到即可。对年轻人来说,可以努力工作,但要爱惜自己。”
在这场大病中,让李开复最懊悔的就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我一放假就陪母亲,但陪母亲5天以后,我就认为我的任务完成了。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冷漠,我是以多么敷衍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在李开复看来,无论对家人还是朋友,爱应该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表达,以后没有机会的话会很后悔。”
李开复的演讲实录:
谢谢各位,非常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的到来。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生病的心路路程。平时我工作的时候,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包括今天,我从来没有想到,要面临死亡,面临癌症,我心中想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我的工作丝毫无关。有一个很著名的护士看护了很多临终病人,大部分的临终病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我们每个人都要临死才会想到这样的事情吗?我相信今天的纪录片和我出的书,能阐述我个人向死而生的过程。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就是人在世俗里面很容易陷入今天的现实世界里面。而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不是只渡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只是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
学分1:健康无价
在我平时的生活中,我热爱美食,不爱睡眠,认为睡眠是浪费时间,每天起来回e-mail,给我员工证明我工业多努力。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一样重要的。
如果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很多人会认为说,如果你养生,就没有事业了,什么都不要了,过退休的生活,过慢日子吧。我领悟以后,和几位朋友交流以后,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健康,其实不是要放弃一切。我们的健康如果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睡眠、压力、运动、饮食。如果这4点达到即可,对年轻人来说。你是可以努力工作的,一个礼拜拿三四个小时维护你的健康,我非常希望在这里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几乎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学分2: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
我们往往把发生在自己身体的事情,一定做错了才惩罚我身上。其实不见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们只了解里面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许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该多思考当一件事发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启示或者正面的力量。发生一个灾难,是不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果,而是把它当成因,如果把它当成因,任何的灾难都是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生病了,是让我们学会生活更健康,也许我们无助的时候,让我们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也许我们面临死亡才能教会我们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学分3: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
一直面对死亡的时候,对于家人对我无私的爱,我当年是多么冷漠。虽然我告诉朋友说,我一放假就陪我们的母亲,但是我们只有4周的假。陪母亲5天以后,我就认为我的任务完成了。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冷漠,我是以多么敷衍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
我觉得真正改变应该有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别人对你好,你感觉到了这是感恩,再稍微好一点的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回报他。第三个层次就是主动不要求回报付出关怀,这才是最高的境界。这是我发现的,不知道过去做的什么好事,如果有上辈子,上辈子做了好事,有这样的家庭,我的父母、姐姐、妻子、女儿都是不要求回报的。无论我怎么对待他们,无论我是因为事业把家庭从美国搬来了中国又搬回美国,再搬回中国,又迁回台湾,整个过程对他们是多么煎熬,我只想做好我的事业。
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能和亲人在一起,他们能这样对我们,这不是猿猴演变出来的人类,就因为被教导,孔子说的亲情,我觉得这样的缘份,真的是久别之后的重逢,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的缘份和爱护。
所以我生病以后我就决定说,我要改变我的方式,每一周不但要陪我的妈妈,还要陪我的姐姐。我到了台湾,花更多的时间和我爱人在一起。我女儿要考大学,我帮她做各种准备。后来有一天她弄了一个刺青,刺了一个try,这就是我没有付出足够教育方式的现象。然后她学业上升了也被大学录取了,然后又把try变成了stagold,我认为我自己是发光的黄金。也许我对父母的爱可能很难直接给他们回报,但是至少对妻子女儿,过去的17个月,我做的一些事情,也学会如何感恩,如何爱,如何直接表达。
父亲节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是我女儿亲我的照片,我鼓励更多的孩子亲他们的父亲。我看他们的留言,很多女孩子说这么大了,怎么好意思,父亲很威严。爱不是藏在心里的,是应该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表达,以后没有机会的话会很后悔。
学分4: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
我的癌症是淋巴癌四期,我认为我的生命并不长了。当时我也想到,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只有100天了,我会怎么样渡过这个时间?我的结论和看护临终病人的护士是非常相似的。我的结论是说,我要让我的亲人知道我如何爱他们,我和他们在一起渡过特别难忘的时光,无论是和妻子去我们蜜月的地方,或者和孩子去一个我们过去特别快乐的地方,怀念回忆过去的美好,去吃我们爱吃的东西,做我们爱做的事情,这才是活。我希望活的时候,能全心全意每一刻活着,不只是脑子不停想我的公司,想我的事情。开始看世界其实是充满了美好的东西的。
如果稍微偶尔慢一下,能活在当下,才能体验到这些美好,才能感觉自己没有白活。我活了50多岁,一直没有分清什么是桂花,什么是茉莉花等等,我就知道他们都有香味。有一次我到朋友家这是什么味?我说桂花,什么时候种的?他说种了很长时间了。慢下来的时候,才会感受世界的美好。这是美食,这是我们最爱的酒,最漂亮的衣服,留到哪一天才会穿。我鼓励你们,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以后,别说将来,找机会,还有一天等特殊的日子,我希望我们都活在当下。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个特殊的日子呢,让每一天都成为最特殊的一天。我觉得人生如果这样活下去,不仅仅是最后的一百天,而是每一天都这样活下去,一定会非常圆满,丰富。
学分5:经得住诱惑
第五个学分经得住诱惑。我们小的时候,我父亲跟我们说,不要爱钱,对财富来讲,越多越好,但是不要贪婪的想得到更多。中国有一个通病,特别爱美。我们看到这么多古时候的皇帝,各方面的慈善家,做的各种事情都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好。我父亲留给我10个字,有容则乃大,无求则更高。人死留名,我们希望做好的事情是对的,希望留名没有任何的必要,除了孔子以外,有哪个人被大家都记住了。我相信我们每一位50年以后都没有被别人记下来。
当你特别纠结自己“名”的时候,或许刻意,或者不刻意,都会让自己追求名成为一种方式。比如说之前我告诉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做最好的自己。这个话没有错,如果把最大化影响力这个词发挥到极致,每天机械化衡量影响力有没有提升,有没有人听我的演讲,成为我的粉丝。当我人生过去生病前的几年,5-10年,慢慢越来越越顺,越来越有更多人喜欢把我当成他们的导师,一方面出于善心的帮助年轻人,但是不可避免的,每天的追随希望有更大的影响力。
听起来是很灰色的地带,影响力是好的吗?要一点名没有关系,我和清云大师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其实人是禁不住诱惑的。你要影响力的目的就是让世界更好,不断做好事情,不断衡量,我和别人都做好事就够了,为什么算我卖了多少本书,有多少粉丝呢?这样的过程,让我发现,虽然我认为我一直追求的方向和建议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特别机械化的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结果,会让我们变得更冷漠无情。所以我发现,虽然我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过度追求名声,让我走偏了。
学分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当你追求每一件事情影响力最大化的时候,你就想认识更多聪明的人。见创业者只见最顶尖的,一个青年人找你签字,如果是普通人,你就不考虑,你会见聪明人,成功人,把自己的一圈都变成社会的顶尖人士。但是我发现,如果真的再继续这么做的话,其实丧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人是平等的。当我得了癌症,发的第一条微博,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我慢慢觉醒的时候,我发现任何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世界的奥妙,不允许我们渺小对人类的评估。我们凭什么说这个人是普通人,这个人不怎么样,这个企业不会成功,这个创业者不行。
既然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做评估的话,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时间允许,我会秉承这样的理念,让我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和一些包括所谓的普通网友交流,每一周见一些想要见我的人,哪怕我们从来不认识,哪怕他们并没有特别光辉的履历。我建议大家,不要吝啬给别人爱的关怀。因为你对任何人,优秀的人,普通的人,都是一样的。你对任何人的微笑,一个行为,都可能帮助别人,帮助生命。
学分7: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
我觉得如果我们太狂妄的说,我们来到人生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懂得这么小,这么渺小,凭什么狂妄,我们世界改变了,是更好,还是更不好,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评估出来吗?我认为我们不必强求把改变世界作为我们的要求。如果每天拼命改变世界,那是充满压力的。
我认为来到人间,我们有缘认识周围的人,好好体验人生,结交善缘,做事问心无愧,凭良心,做人真诚平等,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学习,成长,其实那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如果过去我的哲学更多的是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分秒必争,征求效率做最好的自己。现在我更觉得说,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并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并没有办法每天衡量,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从现在开始,我不再看世界上很多的缺陷,批评他们,我相信每一个平等的生命都是来到这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人只有有缺陷才能学习成长,我们没有权利过分的批评别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既然每个人都在持续成长,对于那些曾经伤害我,打击我,或者未来打击我的人,我不但宽恕他们,而且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可能点醒我很多的不足。我相信人生的生命是与大宇宙连在一起的,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我们的生命随着心跳停止也没关系,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死去离开世界,如果这一生是体验学习提升,我相信也会让世界更美好,整个世界的群体意识也会变得更正向。
我经过这七个教训,我认为我们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有儿童一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每天的自己都比以前有进步有成长,不要想着改变他人,做事问心无愧,多感恩和爱你周围的人。对人真诚、平等,这样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谢谢。
靠近死神 抗癌17个月绝望与希望并存
身为知名it投资企业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26岁就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之后投效苹果、微软、谷歌三家引领世界科技的公司,担任华人最高层的职务,被誉为“青年导师”、“创业教父”,还曾获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百大风云人物。
2013年9月,在李开复先生52岁生日之前,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度退出公众视野。在著名企业家郭台铭的建议下,回到台湾接受治疗,被迫补修死亡学分。当被医生判定为“淋巴癌第四期,腹部有二十几个肿瘤,情况不乐观……”时,他的心情就像生死哲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 罗斯指出的,反反复复徘徊在“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的情绪中。
尽管生病的噩耗使得李开复悲愁莫名,但他决定要奋力一搏,自己研究病情,尝试五花八门的另类疗法,认真研究治疗淋巴癌的学术文章,开始接受化学治疗。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痛不堪言的身体风暴,期望有平常人之健康生活而不可得时,家人无尽的爱,让他懂得分辨真正有意义、值得奋力去追求的目标,同时,他也开始思考过往的盲点。李开复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称:“我所追求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本质上并没有错,但是多年来,名利的浮涨让我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
经过17个月艰苦的治疗过程和与药物副作用的对抗,李开复先生病情好转,现身北京。他在书中感叹,“跨过死荫的幽谷,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体验到健康的可贵。”尽管医嘱每周只能工作2―3天,但他还是尽量接受与媒体的见面、开创业者party,与外界分享病中的点滴。正如柳传志先生的推荐所言,“相信不仅会对所有人的健康生活有所启发,对创业创新的年轻人更是一种如何面对坎坷的激励。”
癌症为师 重新拥抱世界
在新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李开复以楔子“噩耗”开篇,“绝症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不接受这种判决!”在高晓松执导的同一主题的纪录片预告片中,他双手合十祷告、神色肃穆地眺望窗外、孤独地在沙滩上漫步,即便是与女儿相拥也面带愁容。影片色调灰暗,透出令人无法参透的神秘感。
当癌症突如其来降临,骤然面对死亡的考验,始终执着于“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的李开复感到十分痛苦,百思不得其解,特地到佛光山问教于星云大师,一番对谈之后使李开复看到了其多年的信念中存在的盲点,与自己展开一场关于灵魂的对话,由此感悟人生、参透生命,不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病魔没有让李开复屈服,他从容的和自己竞赛,反而在生病的一年中,看到了人生平时无法看到和体会到的哲理。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生命进程中的危难一刻,找回了许多过去因工作太忙而忽略了的生活乐趣,重温了朋友、亲人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生命中的爱,也有缘重新拥抱了整个世界。
著名企业家任志强在推荐序中回忆自己以意志力度过艰难的牢狱之灾,对李开复先生面对身体上的“死亡考验”深表钦佩,他坦言“我们都是生活中有过各种复杂经历的人,每个人都因经历的不同,而对生的意义理解不同,也因此有了相似的感觉”,并趣言书中“满满的一锅‘鸡汤’让人真是‘醉’了。”
李开复先生表示,“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我可以获取更优渥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如今,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也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在新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李开复以楔子“噩耗”开篇,“绝症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不接受这种判决!”在高晓松执导的同一主题的纪录片预告片中,他双手合十祷告、神色肃穆地眺望窗外、孤独地在沙滩上漫步,即便是与女儿相拥也面带愁容。影片色调灰暗,透出令人无法参透的神秘感。
当癌症突如其来降临,骤然面对死亡的考验,始终执着于“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的李开复感到十分痛苦,百思不得其解,特地到佛光山问教于星云大师,一番对谈之后使李开复看到了其多年的信念中存在的盲点,与自己展开一场关于灵魂的对话,由此感悟人生、参透生命,不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病魔没有让李开复屈服,他从容的和自己竞赛,反而在生病的一年中,看到了人生平时无法看到和体会到的哲理。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生命进程中的危难一刻,找回了许多过去因工作太忙而忽略了的生活乐趣,重温了朋友、亲人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生命中的爱,也有缘重新拥抱了整个世界。
著名企业家任志强在推荐序中回忆自己以意志力度过艰难的牢狱之灾,对李开复先生面对身体上的“死亡考验”深表钦佩,他坦言“我们都是生活中有过各种复杂经历的人,每个人都因经历的不同,而对生的意义理解不同,也因此有了相似的感觉”,并趣言书中“满满的一锅‘鸡汤’让人真是‘醉’了。”
李开复先生表示,“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我可以获取更优渥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如今,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也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希望本文李开复补修死亡学分 携新著《向死而生》归来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