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清末林纾?
林纾(1852~1924年),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闽县(今福州市区)莲宅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均落第。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失败,他怒不可遏,联名向钦差左宗棠告状。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战战败,国内变法呼声高涨,他编著诗歌集《闽中新乐府》,呼吁救亡图存,倡导改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由王寿昌口述,林纾耳受笔追,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以独特方式走上翻译道路。翌年,林纾北上会考,参与变法维新“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应聘任北京金台书院讲席,后到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旅京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励志学校、孔教大学等校任教。教学之余,兼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司笔,与魏易先后合译西方小说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贼史》、《孝女耐儿传》,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十字军英雄记》,大仲马的《玉楼花劫》,森彼得的《离恨天》,斯土活的《黑奴吁天录》等40余部世界名著,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影响很大。林纾的古文以意境、韵味见长,善于用简洁、平淡言语来表达真挚感情。林纾出版的古文集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等,还出版《中国国文读本》、《林氏选评名家文集》等多种古文选集。文论著述有《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和《文微》等。诗集有《畏庐诗存》。林纾的山水画境界开拓,笔力精到,佳作不少。有《春觉斋画论》1卷和《畏庐遗迹》2集传世。从民国2年(1913年)起,林纾用古文创作小说,先后写成长篇小说如《剑腥录》、《金陵秋》等,颇具史料价值。民国8年春,林纾写了《荆生》和《妖梦》两篇小说,诋毁、丑化新文化运动,还在《答大学堂蔡鹤卿(元培)太史书》中指责新文化运动。次年,发表《腐解》,坚持卫道立场。后病逝于北京,归葬福州。
参考资料:福州市档案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