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什么会闰七月?
同意上面的
我國使用的農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它以月亮運動週期為主,這是陰曆方面;同時兼顧地球繞太陽的週期,這是陽曆方面。
我們的祖先早在三、四千年就將純粹的陰曆和陽曆很好地調和運用,這確實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發明,據科學測定,一個朔望月時間是29日12時44分3秒,約29.5306日;一個陽曆年時間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約365.2422日,農曆的曆年長度是以地球繞太陽的週期為準的。
如果農曆固定每年都12個月,則一年共有29.5306×12=354.3622日,一年週期相差約10.879日;如果今年春節在冬天,那麼16年後(10.879×16=174日,相當于五個多月)就變成到夏天過春節了,古代天文學家考慮到這一點,在編制農曆時為使每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如初一都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有圓圓的月亮),採用設置潤年的辦法,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已用十九個年,在年中加進七個潤月的辦法來制曆,叫十九年七潤法。
19個陽曆年:365.2422×19=6939.6018;而19個農曆年加七個月後,共有(19×12+7)=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日。這樣兩者就基本上相等了,農曆的月份和季節也就可以長期的保持大體上的協調,不會發生寒暑顛倒的現象。
農曆潤月的安插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潤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時候是把潤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個月。漢初將潤月放在九月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把潤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潤月,用上月的名稱,再加上一個“潤”字,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這樣,農曆潤年共有十三個月。
特別地,前一個或兩個月包含了兩個中氣,下個月雖然沒中氣,這不能把它作為潤月,如農曆乙丑(1985)年,正月只有一個節氣(驚蟄),沒有中氣,上一年(甲子、1984年)十一月確有兩個中氣(冬至和大寒),“雨水”則在甲子年十二月,1985年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不算作潤月,而算作正月。有了這樣的規定,才能在十九年裡正好安插七個潤月。
農曆十二月(臘月)時的地球在近日點附近, 運動較快速,閏月出現的機會就少很多,想要過兩個中秋節是可能的,而過兩個「除夕」,就太難了。經過統計(參見下表),從西元1849年起至2031年止,閏五月的次數最多;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則沒有發生過;閏九月則僅2014年發生一次。從統計表中亦可知:閏月的分佈並無規律性。
1849年至2031年閏月分佈表
閏月
發生閏月年份
閏二月 1890、1909、1917、1928、1947、2004、2023。
閏三月 1860、1879、1898、1936、1955、1966、1993、2031。
閏四月 1849、1868、1887、1906、1925、1944、1963、1974、1982、2001、2012、2020。
閏五月 1857、1865、1876、1884、1895、1903、1914、1922、1933、1952、1971、1990、1998、2009、2028。
閏六月 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閏七月 1854、1881、1919、1938、1949、1968、2006,2044
閏八月 1851、1862、1900、1957、1976、1995。
閏九月 2014。
閏十月 1870、1984。
历法分阳历,阴历,阴阳历3种.阳历是以太阳的运动周期来划分的.其中有闰年现象.固定在2月,比平年多一天,即29天.
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不考虑太阳的运动规律,不显示四季冷暖.
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历,它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积4年就要少一个月.为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这样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就基本相符了
我国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古代天文学家把24节气中的单数称节气,双数称中气.一年共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规定农历的12个月份要以12个中气作为标志,如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凡不含中气的月份即定为闰月.
之所以会出现不含中气的月份,是因为24节气是根据阳历定的,按照阳历定的中气,在农历中会逐月推迟一天,当推迟到月尾时,下个月份就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了.今年的闰七月就是这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