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际上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出版的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里面介绍了从粮食生产到武器制造、从制演练铁道印染纺织等当时几乎所有的工艺技巧,所以,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参考资料:百科全书相关条目
是明代宋应星所写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于崇祯十年(1637年),是作者任江西分宜教谕时(1634-1638年)撰写成的。
宋应星,字长庚,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他出生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万历四十三年,时年28岁的宋应星便与其兄一起在江西乡试时同榜中举,一时传为佳话。宋应星兴趣十分广泛,对农业、手工业生产都比较注意观察和研究。当科举场中屡受挫折,以致"六上公车而不第"之后,他便幡然醒悟,一方面为官,一方面著书立说起来。遂成为一名科学上的巨人。
《天工开物》一书原分作18卷,依次为:乃粒(五谷)、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埏(陶瓷)、冶铸(铸造)、舟车(车船)、锤锻(锻造)、燔石(烧造)、膏液(油脂)、杀青(造纸)、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朱墨)、曲蘖(制)、珠玉。前面一些卷目都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这样一种排列次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该书分量最大的是农业技术,其次是金属冶铸技术。宋应星撰写此书的目的,一是要向人们系统地介绍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知识。他认为天覆地载,物号数万,若每一种知识都要靠别人口授,或者亲自去观察,那是认识不了多少东西的,故应向书本学习。二是强调生产知识之重要,批判那种轻视生产劳动,连枣梨之花都不能分辨,而侈谈楚萍的错误倾向。
天工开物》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优秀成就,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它的主要技术成就是:第一,在作物分类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标准,且与今人之分类法十分接近。
第二,在水稻栽培技术上,较早地阐明了秧龄和早穗的关系。
第三,在麦类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最先指出了以砒霜拌豆麦种子以作防虫杀虫之法,最先指出了荞麦的吸肥性。
第四,在养蚕技术上,最先记述了利用"早雄配晚雌"的杂交优势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并指出了家蚕"软化病"的传染性,指出"需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的处理方法。
第五,较早记述了山羊绒可用于织造之事。
第六,在金属冶炼方面,空前绝后地记述了串联式炒炼法,较好地记述了明代灌钢工艺的发展,首次记述了今俗称为"焖钢"的箱式渗碳制钢工艺,最早记述了火法炼锌的操作方法。
第七,在铸造技术上,最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述了大型器物的铸造工艺,较早图示了活塞式鼓风箱的使用情况。
第八,在金属加工方面,最早明确地记述了响铜的合金成分以及有关响器的成型工艺,最先记述了铁锚锻造工艺、钢铁拉拔工艺以及一种叫做生铁淋口的特殊化学热处理工艺,较早地详述了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的基本操作。
第九,煤炭技术方面,较早对煤进行了分类,较早记述了煤井排除瓦斯的方法。
第十,化工技术方面,最早记述了银朱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互变关系,可认为这是"化合物"观念和"质量守恒"观念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