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台湾军民抗日的历史?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噩耗传出,犹如晴天霹雳,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求和。
噩迅传到台湾,民众上书台湾巡抚:“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之手,不愿死于倭人手。”爱国士绅丘逢甲闻讯,当即刺破手指,血书“抗倭守土”四个大字,以示抗敌保台的决心,随后率领台湾绅民上书清政府:“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台湾同胞决心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领土。
与台湾同胞相呼应,祖国内地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运动。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余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倡议下,连夜赶写了长达18000字的呈文,上书光绪皇帝,即著名的“公车上书”,反对合约,反对割地,要求清政府迁都再战,变法图强。在京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尤为激愤,联名上书都察院,痛陈:“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他们强烈要求清政府抗敌到底,只要不将台湾割弃,“台地军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国家效命”。一场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卖国的爱国运动震荡着神州大地。
然而,腐败的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和台湾人民的死活,几次诏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文武官员内渡,撤离台湾。并派割台专使李经芳于5月19日前往台湾办理交割。6月2日,李经芳慑于台湾人民反割台的巨大声势,不敢登岸,在基隆外一艘日本军舰上正式与日本海军大将桦山资纪(日本任命他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办理了台湾交割手续。
日本从清政府手中接收台湾虽毫无困难,但在中国人民面前要占有台湾却并不容易。“誓不臣倭”的台湾同胞决心以自己的力量武装反抗日本占领台湾。